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喉科枕秘》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18%
心經 13%
肝經 10%
胃經 10%
腎經 5%
大腸經 5%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千金內托散

組成

甘草、白芷、川芎、當歸、黨參、防風、厚朴、黃耆、桔梗、肉桂

整體功效

散結消腫,排膿拔毒。

主治

癰疽瘡癤,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

現代應用於癰疽、瘡、癤、痔瘻、骨疽肛門周圍炎、橫痃、淋巴腺炎、化膿性乳腺炎、骨結核、膿胸、化膿性中耳炎、耳漏、外耳炎、皮膚潰瘍

本方由甘草、白芷、川芎、當歸、黨參、防風、厚朴、黃耆、桔梗、肉桂等十味中藥組成,具有散結消腫、排膿拔毒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癰疽瘡癤、痔瘻、骨疽、肛門周圍炎、橫痃、淋巴腺炎、化膿性乳腺炎、骨結核、膿胸、化膿性中耳炎、耳漏、外耳炎、皮膚潰瘍等疾病

文獻參考

  1. 千金翼方》卷十四:“治癰疽瘡癤,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
  2. 本草綱目》卷四十八:“散結消腫,排膿拔毒。”
  3. 中醫學大辭典》:“散結消腫,排膿拔毒。”

傳統服藥法

黃耆、白芷、厚朴(薑制)、甘草、茯苓、連翹、人參、當歸、芍藥、佳木香(減半)、川芎、防風、金銀花各等分。
如瘡痛不可忍,少加乳香、沒藥。
上為細末。
每服3錢,熱酒調下。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中,甘草、白芷、川芎、當歸、黨參、防風、厚朴、黃耆、桔梗、肉桂等均具有散結消腫、排膿拔毒的功效。其中,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白芷具有祛風散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當歸具有活血調經、補血養血的功效;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的功效;防風具有祛風解表、止痙止痛的功效;厚朴具有行氣寬中、燥濕化痰的功效;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的功效;桔梗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功效;肉桂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腮腺炎
乳腺炎
乳房腺體瘤
牙周疾病
癤和癰
高血壓性心臟病
高血壓性腎臟病
發燒及發冷
舌上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千金內托散, 出處:《喉科枕秘》。 組成:玄參、人參、桔梗、青皮、陳皮、連翹、甘草、川芎、當歸、赤芍、蔞仁、花粉、銀花、川朴、防風。 主治:牙疔。牙根末痛連腮齶,破則流血,發熱惡寒,頭痛身強者。

千金內托散, 出處:《外科集腋》卷五。 組成:人參1錢,官桂1錢,甘草1錢,川芎1錢,白芷1錢,芍藥1錢,木香5錢,沒藥5錢,乳香5錢,連翹1錢半,防風1錢半,厚朴1錢半,當歸8分。 主治:一切腫毒。

千金內托散, 出處:《活幼心法》卷三。 組成:人參1錢,當歸身1錢5分,蜜炙黃耆1錢5分,酒炒白芍6分,大川芎6分,官桂5分,炙甘草5分,山楂肉5分,廣木香3分,防風3分,白芷3分,厚朴3分。 主治:痘色淡白,瘡不尖圓,根無紅暈,氣虛而血縮不成膿者灰陷白陷。

千金內托散,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黃耆2錢(蜜炙),人參2錢,當歸(酒洗)2錢,川芎1錢,防風1錢,桔梗1錢,白芷1錢,厚朴1錢(薑汁炒),薄荷1錢,甘草(生用)1錢。 主治:活血勻氣,調胃補虛,祛風邪,闢穢氣。主治:癰疽瘡癤,未成者速敗,已成者速潰。

千金內托散, 出處:《喉科紫珍集》卷上。 組成:黨參1錢5分,銀花1錢5分,甘草5分,當歸1錢,連翹1錢(去心),赤芍1錢,花粉1錢,蔞仁1錢,桔梗1錢,白朮1錢,陳皮7分,防風7分,川芎7分,青皮7分,厚朴7分,荊芥7分,黃耆1錢5分。 主治:乳蛾,喉癰,舌癰。

千金內托散, 出處:《脈因證治》卷三。 組成:羌活1錢5分,獨活1錢5分,藁本1錢5分,防風(身、梢)5分,歸梢5分,歸身4錢,翹3錢,芩(酒炒)1錢半(生用5分),耆1錢半(生用5分),參1錢半(生用5分),甘草1錢半(生用5分),陳皮5分,蘇木5分,五味5分,糵(酒炒)1錢5分,知母(酒炒)1錢5分,生地(酒制)1錢5分,連(酒制)1錢5分,漢防己(酒制)5分,桔梗5分,梔2錢,豬苓(去皮)2錢,麥冬(去心)2錢,大黃(酒制)3錢。 主治: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千金內托湯

相似度 100%

內托十全散

相似度 90%

十補湯

相似度 90%

十補托裏散

相似度 85%

加味十宣散

相似度 85%

護壁都尉

相似度 85%

參耆實表湯

相似度 85%

排膿生肌散

相似度 84%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