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再造散中加入黃耆,是因其補氣固表之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其能補中益氣、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對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瘡瘍難癒、水腫等症均有療效。
再造散主要用於治療氣虛血瘀、筋骨損傷、跌打瘀腫等症,而黃耆能補益正氣,促進氣血運行,從而加強藥效,有助於傷口癒合,恢復筋骨功能。
再造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再造散主治氣血虧虛、精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病症,人參的補氣益血作用,可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2. 扶正祛邪: 再造散中包含多種藥材,旨在扶正祛邪,其中人參的補氣作用,可以增強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抵禦外邪入侵。同時,人參也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使之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再造散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通絡: 桂枝性溫,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再造散常用於治療寒溼痹痛、筋骨攣急等病症,桂枝的溫經通絡作用,可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疼痛。
- 調和營衛: 桂枝可調節人體營衛之氣,營氣主血,衛氣主表,兩者協調則氣血通暢。再造散中常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調和營衛、改善氣血循環,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再造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因為其藥性平和,具有以下兩個主要原因:
1. 調和藥性:再造散中多用辛燥之品,容易傷陰耗氣。甘草味甘性平,可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防止傷及脾胃,更能使藥力平和,發揮最佳療效。
2.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並能促進其他藥物吸收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使藥力更趨於協調,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再造散中含有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對於寒邪客於心肺,導致胸悶氣喘、四肢厥冷等症狀,附子可溫煦陽氣,驅散寒邪,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
- 補益心腎: 附子入心腎經,具有補益心腎之效。對於心腎陽虛,導致氣虛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附子可溫補心腎,增強心肺功能,改善氣虛乏力等症狀。
再造散以附子為君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溫陽散寒、補益心腎的功效,對於寒凝心脈、心陽不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再造散中使用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通鼻竅: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鼻竅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導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再造散主治風寒外感,而細辛可以驅散寒邪,改善鼻部症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引藥上行: 細辛性輕微,氣味辛香,能引藥上行,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引至頭部,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頭痛、鼻塞等症狀。
再造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散寒: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解表的功效。再造散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不仁等症,羌活能有效驅散寒邪,解除痺痛。
- 通絡止痛:羌活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改善氣血循環,疏通經絡,減輕疼痛。再造散治療風濕痺痛,筋骨攣急等症,羌活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總之,羌活在再造散中發揮著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等症的效果。
再造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 祛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作用。再造散主治風寒濕痹,症見四肢疼痛、屈伸不利、麻木腫脹等,防風可以有效改善這些症狀,達到祛風止痛的效果。
- 解表散寒: 防風兼具解表散寒之效,可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溫經散寒的作用,改善體內寒邪阻滯,進而緩解疼痛,提高療效。
因此,防風在再造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祛風止痛、散寒解表的功效。
再造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之效。再造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升陽舉陷: 川芎氣味辛香,能升散陽氣,並能提振脾胃,增強氣血運行。對於跌打損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氣虛陷下等情況,川芎能起到升陽舉陷的作用,使氣血運行恢復正常,促進傷勢癒合。
再造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再造散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痛經、腹痛等症,而生薑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凝所致的疼痛,並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 調和藥性: 生薑還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再造散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的藥物,生薑的溫性可以減緩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患者服用。
主治功效
再造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上述古文資料,中藥方劑「再造散」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1. 溫陽益氣,散寒解表 (助陽發汗)
此為再造散最主要的功效,見於《湯頭歌訣》、《醫方集解》、《成方切用》、《醫方論》、《傷寒六書》、《景岳全書》、《馤塘醫話》、《醫學指要》、《六氣感證要義》、《雜病源流犀燭》、《沈氏尊生書》、《大方脈》、《不居集》、《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傷寒論綱目》、《傷寒纘論》、《重訂通俗傷寒論》、《醫學入門》、《壽世保元》、《塘醫話》、《醫學原理》、《醫學從眾錄》、《醫燈續焰》、《全國名醫驗案類編》等著作。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外感,症狀表現為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無汗,服用一般發汗藥後仍不出汗。
治療原理:
- 陽虛不能作汗: 此類患者體質陽氣虛弱,無力推動汗液排出,即使感受外邪,也無法正常發汗解表。
- 溫陽益氣: 再造散中以人參、黃耆、甘草、附子、桂枝、生薑等藥物大補元氣,溫助陽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 散寒解表: 配合羌活、防風、細辛、川芎等藥物疏散風寒,解肌發表,助陽氣將外邪排出體外。
- 調和營衛: 方中加入芍藥,取其「於陽中斂陰,散中有收」之意,防止過度發汗耗傷陰液,同時調和營衛,使發汗過程更加和緩。
2.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再造散中的羌活、防風、細辛、川芎等藥物,除了發散風寒,還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因此,再造散也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等症狀,如《醫學原理》中記載其應用於"厲風鶴膝風"。在《本草易讀》也提到能治癱瘓。
3. 攻毒逐蟲,瀉下通便
再造散在古代文獻中,更多被稱為「通天再造散」,廣泛應用於治療大風癘疾(麻風病),特別是病灶位於下半身者。見於《類證治裁》、《本草綱目》、《皇漢醫學》、《仁齋直指方論》、《奇效良方》、《串雅內外編》、《醫方簡義》、《雜病廣要》、《瘍醫大全》、《瘍科心得集》、《外科大成》、《外科心法要訣》、《解圍元藪》、《瘋門全書》、《癘瘍機要》、《丹溪治法心要》、《丁甘仁醫案》、《玉機微義》、《明醫指掌》、《金匱鉤玄》、《雜病治例》、《丹溪心法》、《醫學綱目》、《醫學正傳》、《丹溪手鏡》、《馮氏錦囊秘錄》、《簡明醫彀》、《張氏醫通》、《古今醫統大全》、《推求師意》、《証治準繩‧類方》、《景岳全書》、《証治準繩‧雜病》、《生生堂治驗》、《醫學窮源集》、《醫辨》、《醫學原理》、《醫學入門》、《醫學指要》、《醫方選要》、《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名家方選》、《疑難急症簡方》、《吳氏醫方彙編》、《良朋彙集經驗神方》、《平治會萃》、《雜病源流犀燭》、《沈氏尊生書》、《大方脈》、《濟陽綱目》、《證治摘要》、《外科備要》、《黴癘新書》、《續名醫類案》、《未知書名》等著作中。
此時的「再造散」通常指的是以大黃、鬱金、皂角刺、白牽牛為主要成分的方劑,與溫陽益氣的再造散組成不同,功效亦有所區別。
治療原理:
- 攻毒逐蟲: 古代醫家認為麻風病是由於「蟲毒」侵襲人體所致,因此治療上強調攻毒逐蟲。方中大黃瀉下通便,排毒泄熱;鬱金活血行氣,解鬱散結;皂角刺搜風通絡,消腫排膿;白牽牛瀉下逐水,消腫殺蟲。四藥合用,共奏攻毒逐蟲,瀉下通便之效。
- 排出惡物: 通過強烈的瀉下作用,將體內的「惡物」、「蟲積」、「毒穢」等從大便排出,以達到治療目的。文獻中常描述服藥後會排出黑色或紅色的小蟲,並以此判斷病程長短和預後。
4. 其他功效
部分文獻還提及再造散可用於治療梅毒(《皇漢醫學》)、癰疽瘰癧(《證治摘要》)、臁瘡(《證治摘要》)等疾病。在《皇漢醫學》中,還記載了再造散與三黃湯合用治療的案例。在《丁甘仁醫案》中,則以再造散為基礎加減治療鼻疳。
總結
再造散在古代中醫文獻中,存在兩種不同的方劑組成和功效:
- 溫陽益氣的再造散: 以人參、黃耆、桂枝、甘草、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生薑、大棗、芍藥等為主要組成,主治陽虛外感,症見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無汗等。
- 攻毒逐蟲的再造散(通天再造散): 以大黃、鬱金、皂角刺、白牽牛為主要組成,主治大風癘疾(麻風病),症見下體患多,蟲積內壅,通過瀉下排出惡物蟲積。
兩種方劑雖然都稱為「再造散」,但其組成、功效、主治病症均有較大差異,在應用時需要注意區分。
傳統服藥法
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再造散, 出處:《傷寒六書》卷三。 組成:黃耆、人參、桂枝、甘草、熟附子、細辛、羌活、防風、川芎、煨生薑。 主治:無陽證。
再造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四。 組成:苦參8兩半(油炒),乾漆1兩,甘草5錢,川山甲(炒)2兩。 主治:大麻瘋,眉落腳爛底穿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