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十四味建中湯
整體功效:益氣健脾,滋陰補腎。
主治:氣血不足,脾腎久虛,虛損羸瘦,面白脫色,短氣嗜卧,手足多冷,夜卧汗多,夢寐驚悸,大便頻數,小便滑利;腎虛腰痛,不能轉側。榮衛不足,臟腑俱傷,積勞虛損,形體羸瘠,短氣嗜卧,寒熱頭痛,咳嗽喘促,吐嘔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脫色,小腹拘急,百節盡疼,夜卧汗多,夢寐驚悸,小便滑利,大便頻數,失血虛極,心松面黑。腎虛腰痛,轉側不能,嗜卧疲弱。陰證發斑,寒甚脈微。傷寒中氣不足,脈息虛大,一切虛斑。
:十四味建中湯是一首補氣健脾、滋陰補腎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氣血不足、脾腎久虛所導致的虛損羸瘦、面白脫色、短氣嗜卧、手足多冷、夜卧汗多、夢寐驚悸、大便頻數、小便滑利;腎虛腰痛,不能轉側。榮衛不足,臟腑俱傷,積勞虛損,形體羸瘠,短氣嗜卧,寒熱頭痛,咳嗽喘促,吐嘔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脫色,小腹拘急,百節盡疼,夜卧汗多,夢寐驚悸,小便滑利,大便頻數,失血虛極,心松面黑。腎虛腰痛,轉側不能,嗜卧疲弱。陰證發斑,寒甚脈微。傷寒中氣不足,脈息虛大,一切虛斑。
文獻參考:
1.《傷寒論》:建中湯方
2.《金匱要略》:建中湯方
3.《醫學衷中參西錄》:建中湯方
傳統服藥法
當歸(去蘆,酒浸,焙乾)、白芍藥(銼)、白朮(銼,洗)、甘草(炙)、人參(去蘆)、麥門冬(去心)、川芎(洗淨)、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臍)、肉蓯蓉(酒浸1宿)、半夏(湯洗7次)、黃耆(炙)、茯苓(去皮)、熟地黃(洗去土,酒蒸1宿,焙乾)各等分。上為粗散。
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棗子1個,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
方劑組成解釋
十四味建中湯由當歸、白芍、白朮、甘草、人參、麥門冬、川芎、肉桂、附子、肉蓯蓉、半夏、黃耆、茯苓、熟地黃組成。其中,當歸、白芍、白朮、甘草、人參、麥門冬、川芎、肉桂、附子、肉蓯蓉、半夏、黃耆、茯苓、熟地黃均有補氣健脾、滋陰補腎的功效。因此,十四味建中湯具有益氣健脾、滋陰補腎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十四味建中湯是一首補氣健脾、滋陰補腎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氣血不足、脾腎久虛所導致的虛損羸瘦、面白脫色、短氣嗜卧、手足多冷、夜卧汗多、夢寐驚悸、大便頻數、小便滑利;腎虛腰痛,不能轉側。榮衛不足,臟腑俱傷,積勞虛損,形體羸瘠,短氣嗜卧,寒熱頭痛,咳嗽喘促,吐嘔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脫色,小腹拘急,百節盡疼,夜卧汗多,夢寐驚悸,小便滑利,大便頻數,失血虛極,心松面黑。腎虛腰痛,轉側不能,嗜卧疲弱。陰證發斑,寒甚脈微。傷寒中氣不足,脈息虛大,一切虛斑。但由於十四味建中湯具有補氣健脾、滋陰補腎的功效,因此,如果患者有氣虛、脾虛、腎虛等症狀,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十四味建中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四味建中湯, 出處:《局方》卷五(寶慶新增方)。 組成:當歸(去蘆,酒浸,焙乾)、白芍藥(銼)、白朮(銼,洗)、甘草(炙)、人參(去蘆)、麥門冬(去心)、川芎(洗淨)、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臍)、肉蓯蓉(酒浸1宿)、半夏(湯洗7次)、黃耆(炙)、茯苓(去皮)、熟地黃(洗去土,酒蒸1宿,焙乾)各等分。 主治:氣血不足,脾腎久虛,虛損羸瘦,面白脫色,短氣嗜卧,手足多冷,夜卧汗多,夢寐驚悸,大便頻數,小便滑利;腎虛腰痛,不能轉側。榮衛不足,臟腑俱傷,積勞虛損,形體羸瘠,短氣嗜卧,寒熱頭痛,咳嗽喘促,吐嘔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脫色,小腹拘急,百節盡疼,夜卧汗多,夢寐驚悸,小便滑利,大便頻數,失血虛極,心松面黑。腎虛腰痛,轉側不能,嗜卧疲弱。陰證發斑,寒甚脈微。傷寒中氣不足,脈息虛大,一切虛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