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脾: 黃耆性溫,補氣固表,人參性溫,大補元氣,兩者相輔相成,共同起到補氣益脾、扶正祛邪的作用。適用於氣虛乏力、面色蒼白、脾胃虛弱等症。
- 增強藥效: 人參能增強黃耆的補氣固表功效,使藥效更強,療效更佳。兩者協同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氣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氣短乏力、心悸氣促、面色萎黃等。
總而言之,人參的加入,不僅增強了黃耆益損湯的補氣作用,也提升了藥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氣虛、脾虛等疾病。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潤燥: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清熱除煩之效。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補氣固表。二者搭配,可平衡黃耆的溫燥之性,避免燥熱傷陰,達到補氣而不燥、益損而不傷的效果。
- 補腎益精: 石斛能滋養腎陰,益精填髓,與黃耆一同補益元氣,有助於改善由腎虛所引起的氣虛乏力、頭昏眼花等症狀。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黃耆性溫燥,甘草性甘平,兩者搭配能緩和黃耆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而傷陰。
-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同時,甘草還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的功效,能加強黃耆補氣升陽的作用,使療效更顯著。
黃耆益損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氣固表: 黃耆為補氣要藥,具有益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對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容易感冒、傷口難癒等症狀有顯著療效。黃耆益損湯主要針對氣虛、血虛、脾虛導致的損傷,黃耆的補氣作用可以提升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改善體質。
二、調和藥性: 黃耆性溫和,與其他藥物搭配使用,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黃耆益損湯中,其他藥物可能具有較強的寒涼或溫燥特性,黃耆的加入可以起到緩和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安全。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脾胃,促進氣血生化: 黃耆性溫,補氣健脾,但長期服用易傷脾胃,而木香辛溫,行氣止痛,能解黃耆之燥,調和脾胃功能,使補氣效果更佳,不易產生副作用。
- 理氣解鬱,防止氣機阻滯: 黃耆補氣之力強,若氣機阻滯,則補氣無門,木香具有行氣解鬱的功效,能疏通氣機,使補氣效果更顯著,並防止氣滯血瘀的產生。
總之,木香在黃耆益損湯中起著調和脾胃、理氣解鬱的作用,輔助黃耆更好地發揮補氣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協同黃耆: 黃耆為補氣要藥,但單用易燥,白朮能健脾益氣,與黃耆相輔相成,使補氣之力更為充沛,且更趨平和,避免燥性過強。
- 燥濕健脾,防治脾虛: 黃耆益損湯常用於脾虛氣虛之證,白朮能燥濕健脾,防止脾虛濕困,影響補氣效果,同時亦可增強脾胃運化,助黃耆補氣。
因此,白朮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黃耆補氣的效果,更能使藥性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改善氣血循環: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黃耆益損湯主治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症狀,當歸可補血活血,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各種症狀。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當歸與黃耆相配,一補氣,一補血,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益氣血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提高整體療效。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助氣: 黃耆性溫,擅長補氣,但對於氣虛陽虛兼寒者,單用黃耆恐難以溫陽助氣。肉桂性熱,入心、腎經,能溫陽散寒,助黃耆補氣之力,共奏溫陽助氣之功效,使氣血運行通暢,改善虛寒症狀。
- 引藥入腎: 黃耆補氣,但其補氣之力主要偏於脾肺,而腎氣不足者,單靠黃耆補氣難以達到根本效果。肉桂入腎經,能引黃耆補氣之力入腎,助腎陽之氣,使補腎之力更為有效。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助黃耆補氣: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使黃耆補氣之效更佳,避免補氣過度而產生痰濕等副作用。
- 協調藥性,平衡補瀉:黃耆性溫,偏於補氣,若單用易致氣滯,而茯苓性平,能起到中和黃耆的溫燥之性,使補氣之效更為平和穏健,避免過於燥熱,更利於臨牀應用。
因此,茯苓在黃耆益損湯中起到健脾利濕、協調藥性的作用,與黃耆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氣健脾、利水消腫之效。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 緩解黃耆燥烈之性: 黃耆性溫燥,久服易傷陰,白芍性寒涼,能緩解黃耆燥烈之性,避免過於燥熱傷陰。
- 調和營衛,滋養氣血: 白芍養血柔肝,與黃耆補氣健脾相輔相成,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生化,使補氣效果更佳,不易產生燥熱之弊。
白芍的存在,使黃耆益損湯的補氣效果更溫和、全面,更適合長期服用,達到補而不燥、養氣血的功效。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制伏黃芪燥性: 黃芪性溫燥,久服易傷津液,而半夏性寒,能清熱化痰,解表散寒,可制約黃芪燥性,避免其過度耗傷陰津,起到平衡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
- 健脾和胃: 半夏可燥濕化痰,和胃降逆,對於黃芪補氣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脾胃不適,如胃氣不降、痰濕阻滯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使補氣更為順暢,避免補而不達。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黃耆益損湯主要用於氣虛血瘀所致的病症,而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幫助黃耆補氣的效果更顯著。
- 調和氣血: 黃耆補氣過於燥烈,容易引起氣滯血瘀,川芎的活血行氣作用可以調和黃耆的補氣作用,避免補氣過度而導致氣血不暢,使補氣效果更溫和、持久。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養血生津的功效。黃耆益損湯主要用於氣虛血虧、脾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乏力等症,而熟地黃可以補益腎陰,滋養肝血,與黃耆補氣相輔相成,達到陰陽調和、氣血雙補的效果。
- 調節氣血:黃耆益損湯中以黃耆補氣為主,但若單純補氣而不滋陰,易出現燥熱之弊,不利於氣血的協調運行。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調節氣血的升降,避免補氣過度而造成陰虛火旺,使藥效更趨於平和。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氣: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脾養胃、益肺氣虛之效。與黃耆同為補氣藥,可增強補氣效果,使補氣之力更為充實,且山藥能緩解黃耆過於燥烈之性,使藥力更平和。
- 滋陰潤燥:山藥兼具滋陰作用,可滋養脾腎之陰,緩解黃耆補氣過度可能造成的燥熱,使補氣同時兼顧滋陰,更利於氣血生化,達到陰陽調和之效。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護元氣,防止耗損: 黃耆補氣,五味子斂肺益氣,兩者合用,相輔相成,能有效固護元氣,防止藥物過於滋補而傷陰耗氣。
- 收斂固澀,防止虛脫: 五味子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防止補氣藥物過於燥烈,造成汗出虛脫,並能收斂精氣,避免氣虛散脫。
因此,五味子的加入,不僅能增強黃耆補氣功效,更能避免補氣過度,維持身體平衡。
黃耆益損湯中包含牡丹皮,其作用主要在於緩解黃芪補氣過度所致的邪熱壅滯。
黃芪性溫,補氣力強,若單用或用量過大,容易導致氣盛生熱,出現口乾舌燥、心煩易怒、便祕等症狀。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清解黃芪所致的邪熱,防止其壅滯於內,並能緩解其補氣過度所致的瘀血阻滯。
因此,黃耆益損湯中加入牡丹皮,可以起到調節黃芪藥性,防止補氣過度,使藥效更平和、安全的作用。
黃耆益損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緩解黃耆燥性: 黃耆性溫燥,長期服用容易耗傷津液,導致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麥門冬味甘性寒,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作用,可緩解黃耆的燥性,避免其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 補氣養陰,協調陰陽: 黃耆補氣,麥門冬養陰,兩者相配,既能補益氣血,又能滋養陰液,達到陰陽調和的效果。這對於一些氣陰兩虛,出現氣虛乏力、口乾咽燥、舌苔乾燥等症狀的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益損湯」
「黃耆益損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補氣養血、益精補腎、健脾補肺等功效,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氣血不足、體虛乏力、倦怠嗜睡、食慾不振、腹瀉、盜汗、心悸、失眠等症狀。
方劑組成
- 人參: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健脾養胃。
- 石斛: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
-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
- 黃耆:補氣固表,利尿消腫,斂瘡生肌。
- 木香: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理氣行氣。
- 白朮: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活血化瘀。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
- 茯苓:利水滲溼,健脾益氣,寧心安神。
- 白芍:平肝息風,養血調經,緩中止痛。
- 半夏:燥濕化痰,止咳平喘,降逆止嘔。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清熱涼血。
- 山藥:補氣養血,健脾益胃,滋陰補腎。
- 五味子:補氣益精,生津止渴,斂肺止咳。
-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清營解毒。
-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主治功效
- 諸虛不足:氣血陰陽倶虛。
- 榮衛俱弱:氣血俱虛。
- 五勞七傷:因過度勞役、傷情志而引起的疾病。
- 骨蒸潮熱:骨熱潮紅,盜汗。
- 腰背拘急:腰背部僵硬疼痛。
- 百節痠疼:全身骨節痠痛。
- 夜多盜汗:晚上盜汗。
- 心常驚惕:心中常有驚慌不安的感覺。
- 咽燥脣焦:咽喉乾澀,嘴脣乾裂。
- 嗜臥少力:嗜睡無力。
- 肌膚瘦瘁:肌肉消瘦,身體虛弱。
- 咳嗽多痰:咳嗽咳痰。
- 咯唾血絲:咳痰中有血絲。
- 寒熱往來:寒熱交替。
- 頰赤神昏:兩頰紅赤,精神昏沉。
- 全不用食:完全不吃東西。
- 服熱藥則煩躁,衝滿上焦:服用熱性藥物後,會感到煩躁,胸悶。
- 進涼藥則膈滿而腹痛:服用涼性藥物後,會感到胸悶和腹痛。
- 及大病後榮衛不調,婦人産後血氣未復:大病後恢復期間,以及婦女產後氣血虧損。
藥方分析
「黃耆益損湯」方中,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五味藥材組成補氣健脾的藥物組成,具有補氣健脾、益氣生津、固表止汗、利水滲溼、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等功效。當歸、川芎、白芍三味藥材組成活血化瘀的藥物組成,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行氣止痛等功效。熟地黃、山藥、五味子三味藥材組成補益肝腎的藥物組成,具有補益肝腎、滋陰養血、益精補髓、強筋骨等功效。石斛、牡丹皮、麥門冬三味藥材組成清熱涼血的藥物組成,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清營解毒、益氣安神等功效。木香、半夏兩味藥材組成理氣化滯的藥物組成,具有理氣化滯、燥濕化痰、止咳平喘、降逆止嘔等功效。
臨牀應用
「黃耆益損湯」在臨牀上主要用於治療氣血不足、體虛乏力、倦怠嗜睡、食慾不振、腹瀉、盜汗、心悸、失眠等症狀。此外,本方劑還可應用於治療慢性疾病,如慢性疲勞綜合徵、糖尿病、癌症等,以改善症狀, повысить качество жизни。
注意事項
- 服用「黃耆益損湯」時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服藥期間應避免飲酒。
-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 服藥期間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傳統服藥法
肉桂3分,熟地黃3分,半夏3分(制),甘草(炙)3分,石斛1兩(酒炒),當歸1兩,川芎1兩,黃耆1兩(炙),白朮1兩,白芍藥1兩半,北五味子半兩,木香3錢半。
有熱,加柴胡。
上銼細。
每服3錢,加生薑5片,大棗2枚,食前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黃耆益損湯是一張補氣補血、健脾固腎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各種虛弱症狀,但由於方中含有黃耆、人參等補氣藥物,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出現上火、口乾、便秘等副作用。此外,黃耆益損湯不宜與溫補性中藥同用,以免引起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益損湯, 出處:《直指》卷九。 組成:肉桂3分,熟地黃3分,半夏3分(制),甘草(炙)3分,石斛1兩(酒炒),當歸1兩,川芎1兩,黃耆1兩(炙),白朮1兩,白芍藥1兩半,北五味子半兩,木香3錢半。 主治:諸虛勞倦。
黃耆益損湯, 出處:《得效》卷八。 組成:人參(去蘆)、石斛(去根)、甘草、黃耆(去蘆)、木香、白朮、當歸、正桂、茯苓、芍藥、半夏、川芎、熟地黃(去土,酒炒)、山藥、五味子、牡丹皮(去骨)、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主治:諸虛不足,榮衛俱弱,五勞七傷,骨蒸潮熱,腰背拘急,百節酸疼,夜多盜汗,心常驚惕,咽燥唇焦,嗜卧少力,肌膚瘦瘁,咳嗽多痰,咯唾血絲,寒熱往來,頰赤神昏,全不用食,服熱藥則煩躁,衝滿上焦,進涼藥則膈滿而腹痛;及大病後榮衛不調,婦人産後血氣未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