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炎湯Ⅰ號

腎炎湯Ⅰ號

SHEN YAN TANG ⅠH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臨證醫案醫方》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腎經 16%
脾經 15%
膀胱經 11%
胃經 9%
肝經 7%
心經 5%
小腸經 5%
大腸經 2%
肺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腎炎湯Ⅰ號中加入冬瓜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冬瓜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腎炎患者,其蛋白尿、水腫等症狀,正是由於腎臟功能受損,導致體內水分代謝失衡所致。冬瓜子利水滲濕,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輕水腫;其清熱解毒,可清除體內毒素,緩解腎炎引起的發熱、炎症等症狀。因此,在腎炎湯Ⅰ號中加入冬瓜子,有助於改善腎炎患者的臨牀症狀。

「腎炎湯Ⅰ號」方劑中加入冬瓜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利水消腫: 冬瓜皮性寒味甘,入肺、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腎炎常伴隨水腫,冬瓜皮可幫助利尿排泄,消退水腫,減輕腎臟負擔。

二、 清熱解毒: 冬瓜皮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泄腎經熱毒,有助於改善腎炎引起的發熱、尿痛等症狀。

綜上所述,冬瓜皮在「腎炎湯Ⅰ號」中起着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腎炎相關症狀。

腎炎湯Ⅰ號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腎炎患者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其利水滲濕作用可促進腎臟排出多餘水分,減輕水腫,而清熱解毒則能清除腎臟的炎症,改善腎功能。此外,車前子還能緩解腎炎引起的不適症狀,如腰痛、尿頻、尿急等。因此,車前子在腎炎湯Ⅰ號中起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炎患者的病情。

「腎炎湯Ⅰ號」中加入茯苓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皮性味甘淡平,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腎炎常伴隨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茯苓皮有助於消除水腫,改善腎臟功能。
  2. 健脾益氣: 茯苓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臟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減輕腎臟負擔,促進腎臟修復。

因此,茯苓皮在「腎炎湯Ⅰ號」中發揮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炎相關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腎炎湯Ⅰ號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腎炎常伴隨水腫,赤小豆能有效改善腎炎所致的水腫,促進水分代謝,減輕患者的負擔。
  2. 清熱解毒:赤小豆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幫助清除腎炎引起的毒素,降低炎症反應,減輕腎臟負擔,促進腎功能恢復。

因此,赤小豆在腎炎湯Ⅰ號中扮演著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腎炎症狀,促進康復。

腎炎湯Ⅰ號中包含薏苡仁,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腎炎常伴隨水腫、尿少等症狀,薏苡仁入脾、肺、腎經,能利水滲濕,排出體內多餘水分,緩解水腫。此外,腎炎患者常出現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薏苡仁亦能健脾止瀉,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有助於整體康復。

腎炎湯Ⅰ號中加入白茅根,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尿: 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腎炎患者常伴有發熱、水腫等症狀,白茅根可以清熱解毒,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輕水腫。

2. 瀉火解毒: 白茅根能清解腎經熱毒,對因熱毒導致的腎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腎炎患者常伴有尿頻、尿痛等症狀,白茅根可以清熱利尿,緩解這些症狀。

3. 抗炎消腫: 白茅根具有抗炎消腫的功效,可以減輕腎炎引起的腎臟炎症和水腫。

綜上所述,白茅根在腎炎湯Ⅰ號中起到清熱利尿、瀉火解毒、抗炎消腫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腎炎患者的症狀,促進腎臟功能恢復。

腎炎湯Ⅰ號方劑中加入澤瀉,是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藥理作用。

腎炎病症多伴隨水腫,而澤瀉能利水滲濕,通過促進尿液生成,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症狀。此外,腎炎常伴隨熱毒,澤瀉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清熱解毒,消除炎症,緩解腎臟損傷。

總而言之,澤瀉在腎炎湯Ⅰ號中,發揮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水腫、消炎解毒,從而促進腎臟功能恢復。

腎炎湯Ⅰ號方劑中包含紫蘇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紫蘇梗性辛溫,入肺、脾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腎炎常伴隨水腫,紫蘇梗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退水腫,改善腎炎患者的症狀。
  2. 行氣止痛:紫蘇梗能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腎炎患者因腎臟炎症導致的腰痛、腹痛等症狀。

因此,紫蘇梗的加入,可以有效緩解腎炎患者的水腫、疼痛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腎炎湯Ⅰ號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咽,通利水道: 桔梗性平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通利水道之功效。腎炎患者常伴有咽痛、咳嗽、痰多等症狀,桔梗可宣肺利咽,緩解呼吸道症狀。同時,桔梗還能利水消腫,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減輕腎臟負擔。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桔梗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例如,桔梗與白朮、茯苓等藥物配伍,可加強利水消腫、健脾益氣的作用,共同改善腎炎引起的蛋白尿、水腫等症狀。

腎炎湯Ⅰ號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腎炎常伴有脾胃虛弱、氣滯水停等症狀,陳皮能幫助健脾益氣,促進水液代謝,利於腎臟功能的恢復。
  2. 和中降逆: 陳皮能和胃降逆,緩解因腎炎導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同時,陳皮還能促進消化吸收,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增強抗病能力,有助於腎臟的康復。

「腎炎湯Ⅰ號」中加入「旱蓮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針對腎炎的病理特徵而設。

腎炎多因外感熱毒、濕熱內蘊或脾腎虛弱所致,而「旱蓮草」恰能清熱解毒,針對外感熱毒或濕熱內蘊所致的腎炎,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同時,其利水消腫功效亦能改善腎炎引發的浮腫。此外,旱蓮草還能改善腎臟功能,有助於恢復腎臟的正常運作。

腎炎湯Ⅰ號中加入蟬蛻,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疏風止痙的功效。

蟬蛻,性寒,味甘,歸肺、肝經。其富含甲殼素、蛋白質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有效緩解腎炎引起的發熱、疼痛等症狀。同時,蟬蛻還能疏風止痙,對於腎炎引起的頭暈、目眩、抽搐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腎炎湯Ⅰ號中加入蟬蛻,可以有效地緩解腎炎的相關症狀,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止痙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腎炎湯Ⅰ號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急性腎炎」,其典型症狀為:周身浮腫、腰酸痛、小便量少色黃、舌苔薄白、脈浮數。根據中醫辨證,此證屬「風水相搏」或「濕熱蘊結」,水濕停聚於肌表與三焦,導致肺失宣降、脾失運化、腎失氣化,故見浮腫與小便不利。脈浮數提示外邪未解,舌苔薄白則顯示濕邪偏表而未化熱。


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

此方以「利水消腫」為核心,兼顧「宣肺解表、健脾化濕、清熱涼血」,其配伍邏輯可分三層:

1. 利水滲濕治其標

  • 冬瓜子、冬瓜皮:專走皮膚,利水消腫,針對肌表浮腫。
  • 茯苓皮、薏苡仁:健脾滲濕,導水濕從小便而出。
  • 車前子、澤瀉、赤小豆:通利下焦,清熱利尿,解決「小便量少色黃」。
  • 白茅根:甘寒清熱,涼血利尿,兼防濕熱傷陰。

2. 宣肺解表調氣機

  • 蘇梗、桔梗:一降一升,宣通肺氣,提壺揭蓋以助水道通調。
  • 蟬蛻:輕清透邪,疏風解表,針對「脈浮數」之表證。

3. 佐助健脾與護陰

  • 陳皮:理氣健脾,助茯苓、薏苡仁運化水濕。
  • 旱蓮草:養陰涼血,防利水過度傷陰,兼清熱止血。

治療原理與中醫思維

  1. 開鬼門,潔淨府
    此方體現《內經》「開鬼門(發汗)、潔淨府(利小便)」之法,透過宣肺(蘇梗、桔梗、蟬蛻)與利水(冬瓜子、茯苓皮等)雙向調節,恢復水液代謝。

  2. 三焦分消

    • 上焦:蟬蛻解表,桔梗宣肺。
    • 中焦:陳皮、薏苡仁健脾化濕。
    • 下焦:車前子、澤瀉通利膀胱。
      三焦水道得通,則腫滿自消。
  3. 標本兼顧
    以利水治標為主,兼用健脾(薏苡仁、陳皮)防濕邪復聚,旱蓮草護陰以防過利傷正,體現「祛邪不傷正」之旨。

此方結構嚴謹,針對急性腎炎「濕、熱、表」三機轉,以通調水液為核心,符合中醫「辨證論治」原則。

傳統服藥法


"冬瓜子30克,冬瓜皮30克,車前子30克(布包),茯苓皮30克,赤小豆30克,薏苡仁30克,白茅根60克,澤瀉12克,蘇梗6克,桔梗6克,陳皮6克,旱蓮草9克,蟬蛻6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腹瀉、腹痛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腎炎湯Ⅰ號, 出處:《臨證醫案醫方》。 組成:冬瓜子30g,冬瓜皮30g,車前子30g(布包),茯苓皮30g,赤小豆30g,薏苡仁30g,白茅根60g,澤瀉12g,蘇梗6g,桔梗6g,陳皮6g,旱蓮草9g,蟬蛻6g。【功效】利尿消腫。 主治:急性腎炎。周身浮腫,腰酸痛,小便量少色黃,舌苔薄白,脈浮數。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