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飲子

BAI MAO GEN YIN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十七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胃經 18%
膀胱經 13%
脾經 13%
心經 10%
肝經 10%
腎經 5%
大腸經 5%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白茅根飲子以白茅根為主要藥材,因白茅根具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病煩渴、小便不利、血熱妄行等症狀。

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邪內蘊引起的發熱、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狀。此外,白茅根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能止血止血,適用於熱毒血熱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

因此,白茅根是白茅根飲子的主要藥材,其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相關疾病的有效藥物。

白茅根飲子中添加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助白茅根利水消腫: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白茅根性寒,利水消腫力強,但易傷脾胃。橘皮的加入可協同白茅根利水消腫,同時兼顧脾胃功能,防止利水過度而損傷脾陽。
  2. 調和藥性,減少寒涼之弊:白茅根性寒涼,長期服用容易造成脾胃虛寒。橘皮的溫性可以中和白茅根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寒涼對身體造成負擔,使藥效更溫和、安全。

白茅根飲子為清熱涼血、利尿通淋之良方,其中加入桂枝,雖看似與方中其他清熱藥物性味相悖,實則意在調和寒熱,增強療效。桂枝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能發汗解表、溫經通陽、助心行血。在白茅根飲子中,白茅根等藥物主清熱涼血,利尿通淋,但過用易傷陽氣,此時桂枝之溫可防寒涼過甚,保護脾胃陽氣,並促進藥物吸收與運行,使全方清熱而不涼遏,利水而不傷正,達至寒溫並調,陰陽平衡之效。此乃中醫藥方配伍之精妙處,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

白茅根飲子中,加入葛根,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清熱解暑:白茅根性寒,清熱利尿;葛根亦性涼,解肌退熱。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暑之力,適用於暑熱傷津,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
  2. 生津止渴:白茅根可清熱生津,利尿消腫;葛根則能解肌透表,生津止渴。兩者配伍,可增強生津止渴效果,適用於暑熱津傷,口渴咽乾,或因發熱引起口渴的患者。

白茅根飲子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白茅根止血: 白茅根性寒涼,擅長清熱利尿、涼血止血。高良薑則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效。兩藥相配,可避免白茅根寒涼傷胃,並能溫中散寒,增強白茅根止血功效,適用於寒涼血虛所致的出血症狀。
  2. 調和藥性,防止寒凝血瘀: 白茅根性寒,若單獨使用容易造成寒凝血瘀,不利於止血。高良薑溫陽散寒,可中和白茅根的寒性,防止寒凝血瘀,使止血效果更佳。

白茅根飲子中加入枇杷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止咳、潤肺化痰的功效。

白茅根性寒,擅長清熱利尿,而枇杷葉則性涼,能清肺熱、止咳化痰。兩者相配,可以增強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因肺熱所致的咳嗽、痰多、口渴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枇杷葉還具有潤肺止渴的作用,可以緩解白茅根的燥性,使藥效更為平和。

主治功效


白茅根飲子

中藥方劑「白茅根飲子」,由白茅根、橘皮、桂枝、葛根、高良薑、枇杷葉等六味中藥組成,具有清熱瀉火、益氣健脾、止嘔止瀉的功效,主治熱病後虛寒嘔吐。

組成藥材介紹

  1. 白茅根:性寒涼、味甘,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清胃熱、涼血止血、清熱利尿、養陰生津、生津止渴、解酒毒、利水消腫等功效。
  2. 橘皮:性溫、味苦、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咳平喘、解暑化濕等功效。
  3. 桂枝:性溫、味辛,入肺、心、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止痛止嘔等功效。
  4. 葛根:性涼、味甘、辛,入脾、胃、肺經,具有升陽解肌、透疹生津、止渴、止瀉、解酒毒等功效。
  5. 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膽經,具有溫中散寒、燥濕止痛、溫中止嘔、止嘔、活絡止痛、理氣行氣、降氣、補陽、健脾胃等功效。
  6. 枇杷葉:性微寒、微苦,入肺、胃、肝、脾、大腸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降氣喘、止嘔吐、補血養肝、疏肝解鬱、止血等功效。

適應症

白茅根飲子適用於熱病後虛寒嘔吐,症見嘔吐不止、胃脘灼熱、口乾口苦、大便溏瀉、小便短赤等。

用法用量

口服,一日一劑,水煎服。

注意事項

  1. 孕婦忌服。
  2. 脾胃虛寒者慎服。
  3.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總結

白茅根飲子具有清熱瀉火、益氣健脾、止嘔止瀉的功效,主治熱病後虛寒嘔吐。臨牀常用於治療暑熱感冒、胃腸炎、痢疾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白茅根1握(銼), 桑根白皮2兩(銼), 麥門冬2兩(去心), 赤茯苓1兩, 露蜂房1兩(炙黃), 紅雪2兩。
上銼細。
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加淡竹葉3-7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體質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癤和癰嘔吐背部膿瘡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白茅根飲子, 出處:《聖惠》卷十七。 組成:白茅根半兩(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3兩,葛根1兩,高良薑半兩,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 主治:熱病,因服涼藥過多,致胃冷嘔逆。

白茅根飲子, 出處:《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白茅根1握(銼),桑根白皮2兩(銼),麥門冬2兩(去心),赤茯苓1兩,露蜂房1兩(炙黃),紅雪2兩。 主治:因服硫黃及諸丹石,熱發,關節毒氣不得宣通,心肺躁熱,渴利不止,及發癰疽發背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