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茅根飲子以白茅根為主要藥材,因白茅根具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病煩渴、小便不利、血熱妄行等症狀。
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邪內蘊引起的發熱、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狀。此外,白茅根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能止血止血,適用於熱毒血熱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
因此,白茅根是白茅根飲子的主要藥材,其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相關疾病的有效藥物。
白茅根飲子中添加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助白茅根利水消腫: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白茅根性寒,利水消腫力強,但易傷脾胃。橘皮的加入可協同白茅根利水消腫,同時兼顧脾胃功能,防止利水過度而損傷脾陽。
- 調和藥性,減少寒涼之弊:白茅根性寒涼,長期服用容易造成脾胃虛寒。橘皮的溫性可以中和白茅根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寒涼對身體造成負擔,使藥效更溫和、安全。
白茅根飲子為清熱涼血、利尿通淋之良方,其中加入桂枝,雖看似與方中其他清熱藥物性味相悖,實則意在調和寒熱,增強療效。桂枝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能發汗解表、溫經通陽、助心行血。在白茅根飲子中,白茅根等藥物主清熱涼血,利尿通淋,但過用易傷陽氣,此時桂枝之溫可防寒涼過甚,保護脾胃陽氣,並促進藥物吸收與運行,使全方清熱而不涼遏,利水而不傷正,達至寒溫並調,陰陽平衡之效。此乃中醫藥方配伍之精妙處,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
白茅根飲子中,加入葛根,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清熱解暑:白茅根性寒,清熱利尿;葛根亦性涼,解肌退熱。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暑之力,適用於暑熱傷津,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
- 生津止渴:白茅根可清熱生津,利尿消腫;葛根則能解肌透表,生津止渴。兩者配伍,可增強生津止渴效果,適用於暑熱津傷,口渴咽乾,或因發熱引起口渴的患者。
白茅根飲子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白茅根止血: 白茅根性寒涼,擅長清熱利尿、涼血止血。高良薑則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效。兩藥相配,可避免白茅根寒涼傷胃,並能溫中散寒,增強白茅根止血功效,適用於寒涼血虛所致的出血症狀。
- 調和藥性,防止寒凝血瘀: 白茅根性寒,若單獨使用容易造成寒凝血瘀,不利於止血。高良薑溫陽散寒,可中和白茅根的寒性,防止寒凝血瘀,使止血效果更佳。
白茅根飲子中加入枇杷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止咳、潤肺化痰的功效。
白茅根性寒,擅長清熱利尿,而枇杷葉則性涼,能清肺熱、止咳化痰。兩者相配,可以增強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對於因肺熱所致的咳嗽、痰多、口渴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枇杷葉還具有潤肺止渴的作用,可以緩解白茅根的燥性,使藥效更為平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茅根飲子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所治為「熱病後因過服寒涼藥物,導致胃中虛冷而嘔逆」。熱病本當清熱,然過用涼藥(如黃芩、石膏等)易損脾胃陽氣,致使中焦虛寒,氣逆不降,故見嘔吐、呃逆等症。此時需清餘熱而兼溫中,調和寒熱以復胃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白茅根(君藥):甘寒入肺胃,清熱生津利尿,既能解殘餘之熱,又防涼藥傷陰,兼能和中止嘔。
- 桑根白皮(臣藥):甘寒瀉肺行水,助茅根清熱,並降肺胃之逆氣,緩解嘔逆。
- 麥門冬(臣藥):甘潤養陰,益胃生津,可緩解熱病後津虧及涼藥之燥傷。
- 赤茯苓(佐藥):淡滲利濕,引熱下行,兼健脾以防濕濁困胃。
- 露蜂房(佐藥):炙後緩其毒性,性平微溫,《本草綱目》載其能「溫中止痛」,可反佐寒藥,輕溫胃陽以止嘔。
- 紅雪(使藥):唐代《外臺秘要》載其為清熱涼血散,此處用之既清餘熱,又通利三焦,助藥勢流通。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以茅根、桑皮、麥冬清養為主,佐蜂房微溫,防全方過寒。
- 標本兼顧:清熱生津治其本(熱病傷津),降逆止嘔治其標(胃冷氣逆)。
- 通利為輔:赤茯苓、紅雪通利水道,使熱邪從小便而解,減輕胃腑負擔。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針對「熱病過用涼藥」之矛盾病機,以甘寒清潤為主,微佐溫通,既不留戀邪熱,亦不重傷胃陽。全方側重「調和」,通過利尿、降氣、生津、輕溫等多途徑,使胃氣得復,嘔逆自止。適用於熱病後期,邪熱未盡而中陽已傷之虛實夾雜證。
傳統服藥法
白茅根1握(銼), 桑根白皮2兩(銼), 麥門冬2兩(去心), 赤茯苓1兩, 露蜂房1兩(炙黃), 紅雪2兩。
上銼細。
每服半兩,以水1大盞,加淡竹葉3-7片,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體質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茅根飲子, 出處:《聖惠》卷十七。 組成:白茅根半兩(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3兩,葛根1兩,高良薑半兩,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 主治:熱病,因服涼藥過多,致胃冷嘔逆。
白茅根飲子, 出處:《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白茅根1握(銼),桑根白皮2兩(銼),麥門冬2兩(去心),赤茯苓1兩,露蜂房1兩(炙黃),紅雪2兩。 主治:因服硫黃及諸丹石,熱發,關節毒氣不得宣通,心肺躁熱,渴利不止,及發癰疽發背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