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降癰散中包含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對於癰腫初起,熱毒壅盛者,薄荷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炎症消散。
- 疏散風熱: 薄荷芳香走竄,善於疏散風熱,並能透達肌膚,清利頭面。對於癰腫伴有發熱、頭痛、口渴等症狀,薄荷可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緩解不適。
因此,降癰散中加入薄荷,旨在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達到消腫止痛、促進瘡瘍癒合的效果。
降癰散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菊花性寒,味甘苦,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消腫止痛的功效。
降癰散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瘡瘍,而菊花能清熱解毒,消散熱毒,並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此外,菊花還有清肝明目之效,可以緩解因熱毒上攻所致的目赤腫痛等症狀。因此,菊花在降癰散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提高療效。
降癰散方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之效。對於癰腫初起,熱毒壅盛,痰熱互結者,可清熱解毒,消散腫毒,促進排膿。
2. 潤肺止咳,利咽開音:川貝母兼具潤肺止咳、利咽開音之功。對於癰腫伴隨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者,可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緩解不適。
綜上所述,川貝母在降癰散方中,既可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又可潤肺止咳,利咽開音,故為方中不可或缺之藥。
降癰散方中包含白茅根,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白茅根性寒涼,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癰疽多因熱毒蘊結所致,白茅根可清熱解毒,消散腫痛。
二、利濕排膿:白茅根利水滲濕,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和膿液,促進癰疽的消退。
綜上所述,白茅根在降癰散中,發揮清熱解毒、利濕排膿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癰疽,起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主治功效
降癰散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白茅根:性寒涼、味甘,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清胃熱、涼血止血、清熱利尿、養陰生津、生津止渴、解酒毒、利水消腫等功效。
- 薄荷:性辛涼,入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等功效。
- 川貝母:具有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
- 菊花:具有清熱解毒、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散風熱、止咳化痰、解毒、清肝明目、平肝息風和安神等功效。
主治功效
痛疽諸毒:指疼痛劇烈、毒性強烈的疽瘡。 陽毒熾甚:指陽盛毒盛,熱勢兇猛。 疼痛勢兇者:指疼痛劇烈、勢頭兇猛。
總結
降癰散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瘡癤、腫毒、熱毒痺痛等症。方中的白茅根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薄荷清熱解毒、消暑止痛;川貝母清肺熱、化痰止咳;菊花清熱解毒、發汗解表。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傳統服藥法
薄荷(辛佳者,用葉)1握,野菊花(連根葉)1握,土貝母半握,茅根1握。
消腫,止痛,散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
上乾者可為末,鮮者可搗爛,同貝母研勻。
將茅根煎濃湯,去滓,用調前末乘熱敷患處,仍留前剩湯頓暖,不時潤於藥上,但不可用冷湯,冷則不散不行,反能為痛。約敷半日,即宜換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降癰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薄荷(辛佳者,用葉)1握,野菊花(連根葉)1握,土貝母半握,茅根1握。 主治:消腫,止痛,散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主治:痛疽諸毒,陽毒熾甚而疼痛勢兇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