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癰散

降癰散

JIANG Y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心經 16%
肝經 16%
胃經 8%
膀胱經 8%
脾經 8%
腎經 8%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降癰散中包含薄荷,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對於癰腫初起,熱毒壅盛者,薄荷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炎症消散。
  2. 疏散風熱: 薄荷芳香走竄,善於疏散風熱,並能透達肌膚,清利頭面。對於癰腫伴有發熱、頭痛、口渴等症狀,薄荷可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緩解不適。

因此,降癰散中加入薄荷,旨在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達到消腫止痛、促進瘡瘍癒合的效果。

降癰散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菊花性寒,味甘苦,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消腫止痛的功效。

降癰散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瘡瘍,而菊花能清熱解毒,消散熱毒,並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此外,菊花還有清肝明目之效,可以緩解因熱毒上攻所致的目赤腫痛等症狀。因此,菊花在降癰散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提高療效。

降癰散方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之效。對於癰腫初起,熱毒壅盛,痰熱互結者,可清熱解毒,消散腫毒,促進排膿。

2. 潤肺止咳,利咽開音:川貝母兼具潤肺止咳、利咽開音之功。對於癰腫伴隨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者,可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緩解不適。

綜上所述,川貝母在降癰散方中,既可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又可潤肺止咳,利咽開音,故為方中不可或缺之藥。

降癰散方中包含白茅根,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白茅根性寒涼,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癰疽多因熱毒蘊結所致,白茅根可清熱解毒,消散腫痛。

二、利濕排膿:白茅根利水滲濕,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和膿液,促進癰疽的消退。

綜上所述,白茅根在降癰散中,發揮清熱解毒、利濕排膿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癰疽,起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降癰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痛疽諸毒,陽毒熾甚而疼痛勢兇者」,意指用於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所致的癰疽瘡瘍,其特點為局部紅腫熱痛明顯(陽證),且疼痛劇烈、病勢急迫。方中強調「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顯示其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促膿外泄之功,能截斷熱毒發展,縮短病程。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薄荷(辛涼解表)

    • 性味辛涼,能疏散風熱、透邪外達,兼有輕微止痛效果。其辛散之性可助他藥透入肌表,針對陽毒熾盛時的表層熱鬱。
  2. 野菊花(清熱解毒)

    • 苦辛微寒,長於清解熱毒、消腫止痛,為治癰疽疔瘡要藥。其「連根葉」合用,增強清熱散結之力,直接針對陽毒之根源。
  3. 土貝母(化痰散結)

    • 苦微寒,能清熱化痰、散結排膿,助消腫潰堅。此處用「半握」量較少,恐熱毒未膠結成膿時,避免過度破散傷正。
  4. 茅根(涼血利尿)

    • 甘寒清熱、涼血止血,煎湯外用可清局部血分之熱,兼能利濕,防熱毒內陷;內服則導熱下行,此處取其濃湯調藥,增強滲透與清解之效。

配伍特點與作用機理

  • 外敷熱藥,助行藥勢:以茅根熱湯調藥敷患處,利用溫熱促進局部氣血流通,加強藥效滲透(所謂「熱則行散」)。

整體治療思路
全方以清解為主,輔以散結透邪,通過內外合治(外敷結合藥湯潤漬),集中藥力於局部。其清熱毒、散鬱結、促膿潰的設計,符合中醫「開門逐寇」的治法,針對陽證癰疽「熱-毒-瘀」的病機鏈條,達成消腫止痛速效。

傳統服藥法


薄荷(辛佳者,用葉)1握,野菊花(連根葉)1握,土貝母半握,茅根1握。
消腫,止痛,散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
上乾者可為末,鮮者可搗爛,同貝母研勻。
將茅根煎濃湯,去滓,用調前末乘熱敷患處,仍留前剩湯頓暖,不時潤於藥上,但不可用冷湯,冷則不散不行,反能為痛。約敷半日,即宜換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猩紅熱

相同名稱方劑


降癰散,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薄荷(辛佳者,用葉)1握,野菊花(連根葉)1握,土貝母半握,茅根1握。 主治:消腫,止痛,散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斂毒速潰。主治:痛疽諸毒,陽毒熾甚而疼痛勢兇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