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蔥尖簿荷湯中的蔥白,主要起著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作用。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效。與簿荷搭配,能加強解表散寒的效果,並有助於疏散風寒,緩解感冒初期出現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此外,蔥白還能溫肺化痰,對於風寒咳嗽伴有痰多者,也有較好的療效。
蔥尖薄荷湯中加入薄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熱,清利頭目: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癢止痛的功效。蔥尖則具有發散風寒、通陽散結的作用。兩者配合,可有效清熱解表,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發熱等症狀。
- 調理脾胃,增進食慾: 薄荷可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增進食慾,緩解胃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蔥尖則可溫中散寒,調理脾胃,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兩者搭配,可提升食慾,改善消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寒者尤為適合。
「蔥尖薄荷湯」方劑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
二、疏散風熱:蔥尖、薄荷皆具辛溫發散之性,能疏散風熱,而菊花則能引導風熱之邪外達,避免其鬱積於內,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因此,菊花的加入,能與蔥尖、薄荷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提升湯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蔥尖薄荷湯」**主治「目傷風赤腫」,即因外感風邪所致的眼部紅赤腫痛。此症多由風熱之邪上攻目竅,導致氣血壅滯、經絡不通,臨床表現為眼瞼紅腫、灼熱疼痛、羞明流淚等。古代醫家認為,風性輕揚,易侵襲人體上部(如頭面部),而肝開竅於目,風熱犯肝竅,故發為目赤腫痛。此方以外治法為主,兼內服,旨在疏散風熱、通陽散結、清利頭目。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蔥尖(蔥白尖端)
- 性味功效:辛溫,歸肺、胃經,具發汗解表、通陽散結之效。
- 方中作用:
- 通陽散邪:蔥白善走竅透表,能宣通陽氣,驅散鬱滯於眼目的風邪。
- 引藥上行:其辛溫升散之性,可引薄荷、菊花的清涼藥力上達頭目。
- 熏蒸取汗:乘熱熏目時,蔥的揮發性成分刺激眼周腠理開泄,使風熱隨微汗而解,符合「火鬱發之」的治則。
2. 薄荷
- 性味功效:辛涼,歸肺、肝經,擅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 方中作用:
- 疏風清熱:薄荷輕清升浮,專解風熱之邪,針對目赤腫痛的風熱病機。
- 透竅止痛:其涼散之性能緩解眼部灼熱感,且辛香走竄,可開鬱通絡,改善氣血壅滯。
- 煎煮後熏蒸:揮發油成分(如薄荷腦)通過蒸汽滲透眼瞼,直接發揮局部消炎、鎮痛作用。
3. 菊花
- 性味功效:甘苦微寒,歸肝、肺經,長於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 方中作用:
- 清肝明目:菊花為眼科要藥,善清肝經風熱,尤宜於風火上炎之目赤。
- 協同薄荷:二者皆輕清上行,共奏疏風散熱之效,但薄荷偏散表邪,菊花偏清裡熱,表裡兼顧。
- 煎液熏眼:其有效成分(如黃酮類)可通過熱蒸汽滲透,緩解局部充血腫脹。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內外合治」為核心:
熏蒸外治:
- 利用熱蒸汽攜帶藥物揮發成分(如蔥的硫化物、薄荷腦、菊花揮發油)直接作用於眼部,透過皮膚與黏膜吸收,達到局部抗炎、促進循環、舒緩腫痛的效果。
- 「中幅罨其前」的用法(以布巾覆蓋防蒸汽散失),可集中藥氣,增強滲透力。熏後「目間有汗」,反映腠理開泄、邪隨汗出,符合中醫「開鬼門」的治則。
內服輔助:
- 藥液內服後,薄荷、菊花從內疏散肝肺風熱,蔥尖通陽助汗,使邪從表解。內外協同,標本兼顧。
配伍特點
- 辛溫(蔥)與辛涼(薄荷、菊花)並用:既避免過寒凝滯,又防過溫助熱,形成「疏風不燥、清熱不冰」的平衡。
- 輕清上浮:三藥皆氣味芳香,質輕上行,契合「治上焦如羽」的原則,專攻頭目風熱。
此方體現了中醫「就近祛邪」與「整體調節」的結合,尤其適用於風熱初襲、病位偏表的目赤腫痛。
傳統服藥法
蔥尖7莖,薄荷5分,菊花5分。
煎薄荷、菊花熟,泡蔥碗內,乘熱熏目,須用中幅罨其前,使藥氣萃於目,少頃,目間有汗,乃徐徐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辛散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蔥尖簿荷湯, 出處:《醫林纂要》卷十。 組成:蔥尖7莖,薄荷5分,菊花5分。 主治:目傷風赤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