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桑菊蔥豉飲方中使用桑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表、疏風散熱的功效。
桑葉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利咽喉、疏散風熱之效。對於風熱犯肺引起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桑葉能有效清熱解表,緩解症狀。
此外,桑葉還能疏散風熱,使肺氣通暢,有助於痰液的排出。因此,在桑菊蔥豉飲中加入桑葉,可起到清熱解表、疏散風熱、利咽止咳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桑菊蔥豉飲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
菊花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疏風清熱、解毒消炎的作用。桑菊蔥豉飲用於風熱感冒,症狀包括發熱、頭痛、鼻塞、流涕、咽痛等。菊花能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緩解上述症狀,同時還能清熱解毒,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
此外,菊花還具有平肝明目的功效,可緩解風熱感冒引發的頭痛眼澀等症狀。因此,桑菊蔥豉飲中加入菊花,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清熱解表、疏散風熱之效,提高治療效果。
桑菊蔥豉飲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源於其 解表散寒、宣肺透疹 的功效。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辛,入肺、胃經。其 清熱解表 的作用,可緩解風寒感冒引發的發熱、咳嗽、鼻塞等症狀;而 宣肺透疹 的功效,則有助於疏通肺氣,促進疹子透出,對於風寒束表導致的麻疹、風疹等疾病,具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淡豆豉的加入,可以更好地協調桑菊蔥豉飲中各藥物的功效,達到 解表散寒、宣肺透疹 的治療目的。
桑菊蔥豉飲中加入蔥白,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宣散風寒,解表發汗: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散寒解表、通鼻竅的功效。與桑葉、菊花等藥材配合,可有效宣散風寒,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 溫肺化痰,止咳平喘:蔥白辛溫,能溫肺化痰,對於風寒引起的咳嗽痰多,起到化痰止咳的功效。同時,其溫肺作用亦有助於緩解氣喘症狀。
因此,蔥白加入桑菊蔥豉飲,不僅能增強解表散寒功效,更能促進肺氣宣降,化痰止咳,達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桑菊蔥豉飲主治「溫症初起」,此處「溫症」泛指外感溫熱病邪(如風溫、春溫等)的初期階段。症見輕微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口微渴、無汗或少汗,屬表熱證,病位在肺衛。方劑組合輕清宣透,契合溫病學派「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原則,旨在疏風清熱、透邪外達,避免熱邪內傳。
【組成與邏輯推理】
冬桑葉(3錢)
- 性味甘苦寒,歸肺、肝經。
- 功效疏風清熱、清肺潤燥,擅長透散上焦風熱,為溫病初起常用藥。其輕清之性可宣散表邪而不傷津。
菊花(3錢)
- 性味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
-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與桑葉協同增強解表清熱之力,尤善緩解頭痛目赤等上部熱象。
淡豆豉(1錢半)
- 性味辛微苦涼,歸肺、胃經。
- 功效解表除煩、宣散鬱熱。其宣透之性助桑菊透邪外出,同時調和衛氣,緩解胸膈悶感,為「蔥豉」配伍的核心之一。
蔥白(3寸)
- 性味辛溫,歸肺、胃經。
- 功效發汗解表、通陽散寒。雖性溫,但用量輕,與寒涼藥配伍後取其辛散解表之力,助開腠理以透邪,且可制約桑菊之涼性,防冰伏邪氣。
【治療原理】
- 輕清宣透:桑葉、菊花質輕上行,專走肺衛,透散表熱;蔥白、豆豉辛散開表,四藥合用,共奏疏風清熱、解表透邪之效,符合溫病「在衛汗之可也」的治療原則。
- 表裡兼顧:桑菊清肺熱以防邪入裡,蔥豉解表以祛邪外出,體現溫病學派「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截斷思路。
- 寒溫並用:桑菊性涼清熱,蔥豉性溫散表,涼而不遏,溫而不燥,形成動態平衡,針對溫熱病邪初犯肺衛的病機特點。
【綜論】
此方源自桑菊飲與蔥豉湯的化裁,減杏仁、連翹等藥,專注於表證初起,強調「透邪」大於「清裡」。其組方邏輯在於以輕清之品疏解上焦,避免過用苦寒抑遏氣機,體現溫病治療中「透」與「清」的巧妙結合。
傳統服藥法
冬桑葉3錢,菊花3錢,淡豆豉1錢半,蔥白3寸。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利咽消腫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溫症初起、咽喉腫痛、咳嗽等症。
- 本方性味寒涼,體質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桑菊蔥豉飲, 出處:《集成良方三百種》卷中。 組成:冬桑葉3錢,菊花3錢,淡豆豉1錢半,蔥白3寸。 主治:溫症初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