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散風止癢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寒,止癢消腫: 麻黃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通竅的功效,可驅散外邪,止癢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麻黃能有效疏通經絡,散寒止癢,緩解症狀。
- 宣肺通竅,利於排泄: 麻黃能促進血液循環,擴張毛細血管,有利於藥物成分迅速到達患處,並促進體內濕熱毒素的排出。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麻黃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病症的恢復。
散風止癢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除濕: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具有清熱利濕、健脾滲濕的功效,有助於去除體內濕熱,從根本上改善風濕瘙癢症狀。
- 解毒消腫: 薏苡仁還有解毒消腫的作用,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疹、腫脹等,能起到緩解作用,進一步促進皮膚恢復。
總之,散風止癢湯中加入薏苡仁,能發揮清熱除濕、解毒消腫的作用,從內而外改善風濕瘙癢,達到止癢、消腫的療效。
散風止癢湯中加入白茅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白茅根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白茅根可以清熱解毒,降低體內熱毒,從而緩解瘙癢。
- 利濕排毒:白茅根能利水滲濕,將體內濕熱排出,減少濕熱蘊結於肌膚,進而減輕瘙癢症狀。
綜上所述,白茅根在散風止癢湯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濕排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止癢的效果。
散風止癢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風邪侵襲、血脈瘀阻而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紅花能起到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的作用,達到止癢止痛的效果。
- 疏風散邪,清熱解毒: 紅花亦有疏風散邪之功,可幫助驅散體內風邪,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緩解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疹子等症狀。同時,紅花也具備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清熱解毒藥物,緩解炎症反應,減輕皮膚瘙癢症狀。
散風止癢湯中包含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醫理。
烏頭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瘙癢、疼痛,效果顯著。其毒性較強,故需嚴格控制用量,並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
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防風、荊芥、白芷等,可散風解表,共奏止癢之效,而甘草等藥物則可緩解烏頭毒性,使藥效平衡。
總而言之,烏頭在散風止癢湯中,是為了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瘙癢,並需嚴格控制用量,以確保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散風止癢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脾胃濕熱積於胞瞼,外被寒風所束」所致目內奇癢,其特徵為顆粒扁平且排列緻密。古籍所述病機關鍵在於:
- 內在濕熱:脾胃濕熱上攻胞瞼(眼瞼),形成濕濁蘊結,故見顆粒扁平(類似現代「結膜乳頭增生」或「瞼結膜炎」表現)。
- 外感風寒:寒風外束,鬱閉腠理,使濕熱不得宣散,內外相搏而發奇癢。
此證屬「內濕外寒」之複雜病機,需兼顧「散表寒、清濕熱、止癢」三大方向。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麻黃(3克)
- 散風解表:辛溫發散,開泄腠理,驅散外束之寒風,解除表邪對濕熱的束縛。
- 宣通氣機:助肺氣宣降,間接調暢脾胃濕濁之鬱滯。
薏苡仁(6克)
- 清熱利濕:甘淡滲濕,導脾胃濕熱下行,從小便而出,針對濕熱內蘊之主因。
- 健脾和胃:緩和濕熱對中焦的困阻,標本兼顧。
茅根(15克)
- 清熱涼血:性寒能清脾胃伏熱,防止濕鬱化熱傷絡。
- 利水滲濕:增強薏苡仁祛濕之效,側重濕熱從下焦分消。
紅花(3克)
- 活血祛瘀:辛散溫通,化解濕熱久鬱所致的血絡瘀滯,改善局部氣血壅塞(顆粒緻密)。
- 助麻黃透邪:活血以助風藥外達,協同解除表寒。
川烏頭(1.5克)
- 祛風止癢:大辛大熱,能搜剔深伏之風寒濕邪,快速鎮靜奇癢(古代用於頑固性瘙癢)。
- 溫經通絡:反佐茅根、薏苡仁之寒涼,防止過於傷陽,兼散經絡中凝滯之濕。
三、全方配伍特點
- 表裏同治:麻黃、川烏頭散外寒;薏苡仁、茅根清內濕,形成「外開內利」之勢。
- 寒溫並用:川烏頭之熱與茅根之寒相互制約,專攻病所而不偏執。
- 動靜結合:紅花活血、麻黃宣發(動),薏苡仁滲濕、茅根清涼(靜),共調氣血濕熱。
四、推測功效延伸
此方雖主治目癢,然其「散風寒、清濕熱、通絡止癢」之效,或可類推於其他「風寒外束夾濕熱」之皮膚瘙癢、濕疹初起(偏寒象者),然須嚴格辨證,不可妄投。
總結:全方以解表散寒為先導,利濕清熱為根本,佐以活血通絡,使風散、濕去、熱清而癢自止,體現中醫「給邪出路」與「標本兼顧」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麻黃3克,薏苡仁6克,茅根15克,紅花3克,川烏頭1.5克。
疏散風寒,清熱利濕,止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散風止癢湯,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麻黃3g,薏苡仁6g,茅根15g,紅花3g,川烏頭1.5g。 主治:疏散風寒,清熱利濕,止癢。主治:脾胃濕熱積於胞瞼,外被寒風所束,目內奇癢,顆粒扁平而大,排列緻密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