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散風止癢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寒,止癢消腫: 麻黃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通竅的功效,可驅散外邪,止癢止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麻黃能有效疏通經絡,散寒止癢,緩解症狀。
- 宣肺通竅,利於排泄: 麻黃能促進血液循環,擴張毛細血管,有利於藥物成分迅速到達患處,並促進體內濕熱毒素的排出。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麻黃有助於消腫止痛,加速病症的恢復。
散風止癢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除濕: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具有清熱利濕、健脾滲濕的功效,有助於去除體內濕熱,從根本上改善風濕瘙癢症狀。
- 解毒消腫: 薏苡仁還有解毒消腫的作用,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疹、腫脹等,能起到緩解作用,進一步促進皮膚恢復。
總之,散風止癢湯中加入薏苡仁,能發揮清熱除濕、解毒消腫的作用,從內而外改善風濕瘙癢,達到止癢、消腫的療效。
散風止癢湯中加入白茅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白茅根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白茅根可以清熱解毒,降低體內熱毒,從而緩解瘙癢。
- 利濕排毒:白茅根能利水滲濕,將體內濕熱排出,減少濕熱蘊結於肌膚,進而減輕瘙癢症狀。
綜上所述,白茅根在散風止癢湯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濕排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止癢的效果。
散風止癢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風邪侵襲、血脈瘀阻而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紅花能起到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的作用,達到止癢止痛的效果。
- 疏風散邪,清熱解毒: 紅花亦有疏風散邪之功,可幫助驅散體內風邪,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緩解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疹子等症狀。同時,紅花也具備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輔助清熱解毒藥物,緩解炎症反應,減輕皮膚瘙癢症狀。
散風止癢湯中包含烏頭,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醫理。
烏頭性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之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瘙癢、疼痛,效果顯著。其毒性較強,故需嚴格控制用量,並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
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防風、荊芥、白芷等,可散風解表,共奏止癢之效,而甘草等藥物則可緩解烏頭毒性,使藥效平衡。
總而言之,烏頭在散風止癢湯中,是為了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瘙癢,並需嚴格控制用量,以確保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散風止癢湯
散風止癢湯是由麻黃、白茅根、紅花、薏苡仁、烏頭五味藥組成的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祛風、散風止癢的作用,常用於治療脾胃蘊積的濕熱之氣集結在眼皮,外被寒風所約束,導致眼睛感到劇烈的搔癢,眼瞼上的顆粒扁平且大,排列得非常緊密。
麻黃
麻黃性辛溫,味苦、澀,入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咳嗽、氣喘、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白茅根
白茅根性寒涼,味甘,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清胃熱、涼血止血、清熱利尿、養陰生津、生津止渴、解酒毒、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肺熱咳嗽、胃熱嘔吐、熱淋、瘡癤腫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紅花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清熱涼血、止痛等功效。主治經閉、痛經、症瘕積聚、跌打損傷、瘡癤腫痛、熱毒瘡瘍等症。
薏苡仁
薏苡仁性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等功效。主治水腫、小便不利、脾虛泄瀉、肺熱咳嗽、瘡癤腫痛、陰虛發熱等症。
烏頭
烏頭性大辛、大熱,有大毒,入肺、腎經。具有散寒、祛風、止痛、通絡等功效。主治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咳嗽、氣喘、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等症。
總結
散風止癢湯是清熱祛風、散風止癢的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脾胃蘊積的濕熱之氣集結在眼皮,外被寒風所約束,導致眼睛感到劇烈的搔癢,眼瞼上的顆粒扁平且大,排列得非常緊密。方中的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宣肺平喘之功效;白茅根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清胃熱、涼血止血、清熱利尿、養陰生津、生津止渴、解酒毒、利水消腫等功效;紅花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清熱涼血、止痛等功效;薏苡仁性甘、淡,微寒,具有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等功效;烏頭性大辛、大熱,有大毒,具有散寒、祛風、止痛、通絡等功效。諸藥合用,具有清熱祛風、散風止癢之功效。
傳統服藥法
麻黃3克,薏苡仁6克,茅根15克,紅花3克,川烏頭1.5克。
疏散風寒,清熱利濕,止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散風止癢湯,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麻黃3g,薏苡仁6g,茅根15g,紅花3g,川烏頭1.5g。 主治:疏散風寒,清熱利濕,止癢。主治:脾胃濕熱積於胞瞼,外被寒風所束,目內奇癢,顆粒扁平而大,排列緻密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