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正散

QI ZH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16%
心經 13%
脾經 13%
胃經 13%
腎經 10%
肺經 10%
肝經 10%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膽經 3%
膀胱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肝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七正散中包含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七正散主治濕熱蘊蒸、小便不利、腹脹、浮腫等症,車前子可通過利水消腫,幫助排出體內濕熱,減輕水腫,改善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車前子除了利水消腫,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七正散中加入車前子,可進一步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七正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的功效。七正散旨在治療濕熱蘊積所致的諸症,赤茯苓可健脾燥濕,促進脾胃運化,利水滲濕,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之邪。
  2. 利水消腫: 赤茯苓亦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七正散治療的濕熱蘊積,常伴隨水腫等症狀,赤茯苓可利水滲濕,消散水腫,減輕患者的不適。

七正散中包含梔子,主要因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三焦經。其清熱瀉火之性,可清泄心火,降肺氣,而解熱止渴;涼血解毒之性,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於熱毒熾盛,煩躁不安,咽喉腫痛,吐血,衄血等症。

七正散以梔子配伍其他藥物,可增強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有效治療熱證。

七正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可以緩解其他藥材的峻烈之性,避免藥物過於猛烈,減輕對人體的刺激。七正散中包含多種藥材,藥性偏寒涼,甘草的調和作用可以平衡藥性,使藥效更穏和。
  2. 保護脾胃: 甘草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可以保護脾胃免受寒涼藥物的損傷。七正散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病症,藥性偏寒涼,甘草的加入可以減輕藥物對脾胃的影響,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和利用。

七正散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了木通。木通具有疏通尿道、利尿通淋的功效,對於治療小便不利、腎臟問題等具有良好的效果。在七正散中,木通的加入有助於促進其他藥物的療效,使整個方劑的作用更加全面。

此外,木通還具備清熱解毒的特性,尤其適合用於因濕熱引起的病症。在組方中,木通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使得方劑能夠更有效地調理肝腎、清除體內的濕熱,進而達到療效。它的功用不僅限於利尿,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改善水腫及排毒也有重要意義。

因此,木通的使用不僅強調了七正散的多重功效,也反映了中醫藥在治療過程中注重的整體調理理念,使其成為一個理想的選擇。透過這些藥材的協同作用,七正散能夠在臨牀上發揮更為顯著的療效。

七正散中包含萹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萹蓄味甘淡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七正散主治濕熱蘊結,水腫脹滿,萹蓄可助其利水滲濕,消腫止痛,使水濕得以排出,達到治標治本的效果。
  2. 清熱解毒:萹蓄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泄濕熱,解除濕熱蘊結之邪,配合其他藥材,更能有效治療濕熱病症,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

七正散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肝膽火、解毒消腫的功效。

龍膽草味苦性寒,入肝膽經,能清瀉肝膽實火,並能燥濕化痰,對於因肝膽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目赤腫痛、口苦咽乾、脅肋疼痛、黃疸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龍膽草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幫助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主治功效


七正散主治功效分析

七正散為常用中藥方劑,諸家醫籍多有記載,其組成藥物略有差異,但核心藥物皆包含車前子、赤茯苓、梔子、木通、龍膽草、豬蓄(萹蓄)、甘草。根據古籍記載,七正散主要用於治療痘證小便秘澀、濕熱溺血等症。本文將從其組成藥物分析其治療原理。

組成藥物與功效:

  • 車前子: 性寒,味甘,歸肝、腎、膀胱經。具有利尿通淋、清熱明目之功效。其利水作用可促進尿液排出,緩解小便澀痛、不利等症狀。

  • 赤茯苓: 性平,味甘、淡,歸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之功效。茯苓利水滲濕,能協助車前子排出體內濕熱,並健脾益氣,改善因濕熱導致的脾胃運化不良。

  • 梔子: 性寒,味苦、甘,歸心、肝、肺、胃經。具有清熱除煩、涼血解毒之功效。梔子清泄心肝肺胃之火,尤其對於因熱邪導致的煩躁、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甘草: 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之功效。甘草在此方中主要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使各藥功效協調,減少藥物毒性或副作用。

  • 木通: 性寒,味苦,歸心、小腸、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心降火之功效。木通能通利水道,促進尿液排出,並清泄心火,緩解心煩、口渴等症狀。

  • 豬蓄(萹蓄): 性寒,味苦、酸,歸膀胱、小腸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豬蓄利水消腫作用強,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水分,並清熱解毒,輔助治療濕熱證。

  • 龍膽草: 性寒,味苦,歸肝、膽、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涼血解毒之功效。龍膽草清泄肝膽濕熱,對於因肝膽濕熱導致的小便澀痛、尿血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治療原理分析:

七正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清熱利濕,通淋止血。方中寒涼藥物為主,如車前子、梔子、木通、龍膽草、豬蓄等,能有效清泄體內濕熱,尤其針對下焦濕熱證。利水藥物如車前子、赤茯苓、木通、豬蓄等,則能促進尿液排出,緩解小便澀痛、不利等症狀,並藉此將濕熱之邪排出體外。同時,方中甘草調和諸藥,使藥效協同作用,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針對痘證小便秘澀,七正散通過清熱利濕,疏通水道,以利小便,從而達到改善痘證的輔助作用。 對於濕熱溺血,七正散則通過清熱涼血,利水通淋,以止血。

張介賓《景岳全書》中多次提及七正散用於治療膀胱濕熱,小便不利,溺血等症,與其他醫籍記載相符,佐證了七正散清熱利濕,通淋止血的治療機理。 吳昆《醫方考》中“導其熱邪,正其中氣”的論述,則更進一步說明了該方劑的整體作用機制,並點明了方名的由來。

綜上所述,七正散通過其組成藥物的協同作用,有效清熱利濕,通淋止血,從而達到治療痘證小便秘澀及濕熱溺血的目的。 方中藥物選取精準,功效明確,是一個臨床應用價值較高的方劑。

傳統服藥法


車前子、木通、滑石、山梔、瞿麥、扁蓄、甘草。
加燈心為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排尿困難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腎絲球腎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血尿大腸激擾綜合症小便顏色偏黃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七正散, 出處:《醫學集成》卷二。 組成:赤苓、木通、前仁、炒梔、扁蓄膽草、甘草梢。 主治:溺血,小便不痛者。

七正散, 出處:《醫方考》卷六。 組成:車前子、赤茯苓、山梔仁、生甘草梢、木通、扁蓄、龍膽草。 主治:痘證小便秘澀。濕熱溺血。

七正散, 出處:《證因方論集要》卷二。 組成:車前子、木通、滑石、山梔、瞿麥、扁蓄、甘草。 主治:心經蘊熱,小便赤澀,淋閉不通及血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