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附白通湯

椒附白通湯

JIAO FU BAI T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熱 (1.4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肝經 14%
胃經 11%
腎經 11%
脾經 11%
心經 11%
膽經 6%
大腸經 6%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肺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椒附白通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陽散寒的功效。白通湯本身偏寒涼,加入附子可平衡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陽氣,更能有效地驅散寒邪,恢復人體陽氣。
  2. 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 附子可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其他藥物深入病竈,發揮更佳療效。例如,附子可以增強白朮、茯苓的健脾益氣作用,提高生薑、桂枝的驅寒止痛效果,進一步提升藥方整體療效。

椒附白通湯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花椒可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2. 配伍增效: 花椒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與附子、白朮等藥材配伍,可增強溫陽散寒的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

椒附白通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助陽化氣之效。椒附白通湯主治寒濕凝滯,氣血運行不暢,加入乾薑可溫通寒濕,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寒凝血瘀導致的症狀。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方中附子性溫,椒目辛溫,白通草甘寒,乾薑的加入可協調藥性,溫而不燥,寒而不凝,使藥性更加平衡,增強整體療效。

椒附白通湯中加入蔥白,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解毒散寒: 蔥白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散寒之功效,可緩解椒附白通湯中附子、白芥子等藥物可能引起的寒涼之弊,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損傷陽氣。

二、宣肺通鼻: 蔥白辛溫,可宣肺通鼻,有助於疏通鼻竅,排除寒邪,與方中白芥子、白芷等藥物共同發揮宣肺通鼻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鼻塞、流涕等症狀。

椒附白通湯中加入豬膽,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豬膽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黃疸、皮膚病等症。
  2. 助瀉通便: 豬膽可促進腸道蠕動,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用於治療便祕、大便不暢等症。

椒附白通湯主要用於治療溼熱蘊結、黃疸、皮膚病等症,而豬膽的加入,既可清熱解毒,又可促進腸道排泄,更能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椒附白通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足太陰寒濕」證,其病機核心為「濁陰凝聚,三焦陽衰」,具體表現為:

  1. 舌象與脈象:舌苔白滑甚至灰黯,脈遲,反映陰寒內盛,陽氣不化。
  2. 脾胃功能失調:不食(脾陽不運)、不寐(陰濁上擾心神)、大便窒塞(寒凝氣滯)。
  3. 疼痛與肢逆:腹痛劇烈,甚則四肢厥冷,乃陰寒凝滯、陽氣不通之危候。
    此證屬寒濕直中太陰,非單純溫補可解,需急通陽氣、驅散濁陰,故方名「白通」隱含通陽破陰之意。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生附子(炒黑)

    • 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炒黑減其烈性,專攻溫補元陽、驅逐沉寒。
    • 針對「肢逆、脈遲」等少陰(心腎)陽衰證,與太陰(脾)同治,奠定回陽基礎。
  2. 川椒(炒黑)

    • 炒黑加強溫澀之性,入脾胃散寒濕,降濁逆,止腹痛。
    • 與附子協同,開通中下二焦氣機,化解「濁陰凝聚」。
  3. 淡乾薑

    • 守而不走,溫太陰脾陽,專治「不食、大便窒塞」。
    • 與附子形成「附子-乾薑」經典藥對,增強逐寒效力。
  4. 蔥白

    • 辛溫通陽,宣通上下,引藥力直達陽虛被鬱之處。
    • 取其「白通」之名,效法《傷論》白通湯思路,通陽氣以破陰翳。
  5. 豬膽汁

    • 苦寒反佐,防薑附辛熱過燥,兼能降濁通腑。
    • 妙在「涼服」,既制熱藥之性,又順應「熱因寒用」之理,助藥力直入陰分。

全方配伍邏輯

  • 三焦並治:附子溫下焦(腎)、乾薑暖中焦(脾)、蔥白通上焦(心肺),川椒斡旋中下二焦,形成立體通陽網絡。
  • 剛柔並濟:薑附椒之辛熱配伍豬膽汁之寒潤,防格拒而增藥效。
  • 驅濁為先:不泥於補虛,反以「炒黑」變通藥性,側重攻逐寒濕實邪,體現「邪去則正安」之思路。

此方為峻劑,然針對寒濕痼疾,非此不能挽回陽氣,亦展現中醫「離照當空,陰霾自散」的治療哲學。

傳統服藥法


生附子(炒黑)3錢,川椒(炒黑)2錢,淡乾薑2錢,蔥白3莖,豬膽汁半燒酒杯(去渣後調入)。
齊通三焦之陽,急驅濁陰。
上水5杯,煮成2杯,分2次涼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腹痛胰臟炎酒渣癬睡眠障礙多痰陰部感到寒冷

相同名稱方劑


椒附白通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生附子(炒黑)3錢,川椒(炒黑)2錢,淡乾薑2錢,蔥白3莖,豬膽汁半燒酒杯(去渣後調入)。 主治:齊通三焦之陽,急驅濁陰。主治:足太陰寒濕,舌白滑,甚則灰,脈遲,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濁陰凝聚,陽傷腹痛,痛甚則肢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