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香暖臍膏

十香暖臍膏

SHI XIANG NUAN Q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8%
肝經 18%
脾經 15%
心經 12%
胃經 12%
膀胱經 9%
肺經 6%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腎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十香暖臍膏中添加附子,乃因其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附子為烏頭的塊根,性熱,味辛、苦,歸心、腎、脾經。其藥性可溫煦脾腎陽氣,驅散寒邪,並能振奮心陽,改善心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

在十香暖臍膏中,附子與其他溫陽補腎、散寒止痛的中藥材相配伍,共同發揮溫暖臍腹、驅寒止痛的功效,適用於脾腎陽虛、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腰痛、痛經等症。

十香暖臍膏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止痛消脹: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消脹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滯、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川楝子可起到緩解作用。
  2. 調理氣血,溫陽散寒: 十香暖臍膏以溫陽散寒、調理氣血爲主,而川楝子雖性寒,但其疏肝理氣的功效有助於調和氣血運行,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

因此,川楝子在十香暖臍膏中發揮着疏肝理氣、止痛消脹、調理氣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溫陽散寒、止痛消脹的功效。

十香暖臍膏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功效。臍部為人體任脈之要穴,易受寒邪侵襲。乾薑能溫暖臍腹,驅散寒氣,改善因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腹瀉、畏寒等症狀。
  2. 促進氣血運行:乾薑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因寒凝血瘀所致的宮寒、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

「十香暖臍膏」中加入韭菜子,主要源於其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韭菜子性溫,味辛,入肝、腎經,能溫暖腎陽,驅散寒邪,對於因腎陽不足、寒氣入侵所致的腰膝酸軟、小腹冷痛、陽痿早洩等症狀具有改善作用。此外,韭菜子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因寒氣導致的腹部疼痛。因此,在「十香暖臍膏」中加入韭菜子,有助於增強溫腎散寒、止痛的效果,達到溫暖臍腹、改善身體狀況的目的。

十香暖臍膏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利用其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吳茱萸味辛、性熱,入肝、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

在該方劑中,吳茱萸與其他藥材配合,可起到溫暖臍腹,驅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腹痛腹瀉等症狀,能起到顯著的療效。同時,吳茱萸還能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不良,提高藥效。

十香暖臍膏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花椒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殺蟲止癢之效。

暖臍膏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腹痛、腹瀉、腰膝冷痛等症狀。花椒在方中可以溫經散寒,驅除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同時,花椒的辛辣之性也有助於止癢,改善局部皮膚不適。

十香暖臍膏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入侵導致的腹部冷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起到溫暖脾胃、驅寒止痛的作用。
  2. 促進消化,增進食慾: 茴香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有助於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茴香能起到暖胃健脾、促進消化的作用。

因此,十香暖臍膏中加入茴香,可以起到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促進消化等功效,有助於改善寒凝血瘀、脾胃虛寒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香暖臍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膏藥主治「寒涼腹痛、疝氣痞塊、大便溏瀉、臍腹脹痛」,從症狀來看,其病機核心為寒濕內侵或陽虛寒凝所致的下焦(臍腹)氣血不通。

  1. 寒涼腹痛:外感寒邪或脾胃陽虛,寒凝氣滯,不通則痛。
  2. 疝氣痞塊:寒濕凝聚肝經,氣滯血瘀,形成局部結塊或墜痛。
  3. 大便溏瀉:脾腎陽虛,失於溫煦,水濕下注腸道。
  4. 臍腹脹痛:寒阻中下焦,氣機升降失常,脹滿作痛。

此膏藥外貼腹部,通過藥物溫熱之性透皮吸收,直達病所,發揮散寒、溫陽、行氣、止痛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配伍分析

主藥群(溫裏散寒)

  • 生附子、乾薑、吳茱萸、川椒:大辛大熱之品,溫脾腎之陽,散寒止痛。
    • 附子補火助陽,乾薑溫中散寒,吳茱萸疏肝下氣,川椒散寒除濕,四者協同強化溫通效力。
  • 韭菜子:補腎助陽,兼散寒濕,針對下元虛冷。

輔藥群(理氣止痛)

  • 川楝子、小茴香:行氣疏肝,散寒止痛,緩解疝氣、脹滿。
    • 川楝子雖性寒,但與大量熱藥相配,反佐以防過燥,兼取其行氣之效。
  • 大生蒜:辛溫走竄,外用可增強透皮吸收,兼散寒通絡。

後下藥(增強溫通)

  • 肉桂面、公丁香面:於成膏後加入,保留辛香走竄之性,助藥力透達。
    • 肉桂溫腎通脈,丁香暖胃降逆,進一步強化溫裏行氣之功。

(2)劑型與外用機理

  • 香油炸藥:使藥物有效成分溶出,並以脂溶性載體(膏藥)緩釋藥效。
  • 章丹(鉛丹)收膏:傳統外用膏藥基質,具收斂拔毒之性,但此方主在利用其固形助貼附。
  • 貼敷腹部:透過皮膚吸收,直接作用於中下焦(脾胃、肝腎經絡),避開口服對脾胃的刺激,尤其適合寒證拒藥或嘔瀉者。

(3)治療原理

全方以「辛熱溫通」為主軸,針對寒、濕、滯三大病機:

  1. 散寒:熱藥組合破除沉寒痼冷,改善腹痛、泄瀉。
  2. 行氣:川楝子、茴香等調暢氣機,緩解脹滿、疝痛。
  3. 溫陽:附子、肉桂等補火助陽,從根本上改善虛寒體質。

此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通過局部用藥,達到全身調理之效,尤其適合寒邪凝聚、陽氣不達之證。

傳統服藥法


生附子3兩,川楝子3兩,大生蒜20頭,乾薑3兩,韭菜子3兩,吳萸3兩,川椒6兩,小茴香3兩。
散寒止痛,暖肚止瀉。
以上藥料用香油15斤,炸枯去滓濾淨,煉至滴水成珠,再入章丹90兩攪勻成膏。每膏藥油15斤兌肉桂面4兩2錢,公丁香面1兩2錢,攪勻。每大張淨油8錢,中張淨油4錢,小張淨油2錢。
貼腹部。
孕婦忌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熱燥烈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附子、川楝子等有毒中藥,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大便溏腹痛胰臟炎腹瀉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十香暖臍膏,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生附子3兩,川楝子3兩,大生蒜20頭,乾薑3兩,韭菜子3兩,吳萸3兩,川椒6兩,小茴香3兩。 主治:散寒止痛,暖肚止瀉。主治:寒涼腹痛,疝氣痞塊,大便溏瀉,臍腹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