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導氣湯

加味導氣湯

JIA WEI DAO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探驪集》卷五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4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腎經 14%
胃經 14%
脾經 14%
肺經 8%
大腸經 7%
膀胱經 7%
心經 6%
小腸經 2%
膽經 2%
三焦經 2%
心包經 1%
肝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經
小腸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導氣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一、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之功效。本方用於治療胸悶氣滯、脘腹脹痛,木香可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緩解胸腹脹滿不適。

二、健脾消食:木香還具有健脾消食之效,可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本方中常與其他健脾藥材配伍,加強健脾消食的效果,促進腸胃功能恢復正常。

總之,加味導氣湯中加入木香,是利用其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藥性,以達到治療胸悶氣滯、脘腹脹痛等病症的效果。

加味導氣湯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止痛止嘔: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止嘔的功效。此方主治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脇脹痛、胃脘痞滿、嘔吐等症,川楝子能有效緩解肝氣鬱結,達到止痛止嘔的效果。
  2. 降逆止嘔: 川楝子能降逆止嘔,對於肝氣犯胃、脾胃虛弱所引起的嘔吐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加味導氣湯中加入川楝子,能增強其降逆止嘔的效果,使療效更佳。

加味導氣湯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脹滿、食少、嘔吐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二、協調藥性,增效作用: 加味導氣湯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為主要功效,而茴香的加入,可與其他藥物相互協調,增強藥效。例如,茴香可與枳實、厚朴等藥物共同作用,增強理氣止痛的功效;與乾薑、吳茱萸等藥物共同作用,增強溫中散寒的功效。

加味導氣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考量其溫中散寒、止痛、降逆之效。

吳茱萸味辛、苦,性溫,入肝、脾、胃經。其溫中散寒之效,有助於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此外,吳茱萸還有止痛之效,能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如胸腹疼痛、頭痛等。其降逆之效則有助於緩解氣逆上衝所致的呃逆、嘔吐等症狀。

因此,加味導氣湯中加入吳茱萸,有助於溫中散寒、止痛、降逆,更有效地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呃逆、嘔吐等症狀。

加味導氣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升麻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宣肺止咳的功效,可清熱解表,並促進肺氣宣降,對於風熱犯肺、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升舉陽氣,益氣扶正: 升麻還具有升舉陽氣、益氣扶正的作用,可補益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配合其他藥物,更有利於抵禦外邪入侵,促進機體康復。

因此,加味導氣湯中加入升麻,既可清熱解表,又可益氣扶正,對於風熱犯肺、咳嗽氣喘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導氣湯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溫陽化氣: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溫陽化氣之功效。對於腎陽不足,氣虛乏力、腰膝痠軟、畏寒肢冷等症狀,可以起到溫補腎陽,促進氣血運行的作用。
  2. 利水消腫,通利小便:巴戟天亦能利水消腫,通利小便。對於腎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可以起到利水消腫、通利小便的作用。

因此,在加味導氣湯中加入巴戟天,可以起到溫補腎陽、利水消腫的作用,對於腎陽不足、氣虛乏力、水腫等症狀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加味導氣湯中加入葫蘆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葫蘆巴性溫,味甘,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助於緩解氣滯血瘀、寒凝經絡所致的胸腹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
  2. 健脾益氣,增強體質: 葫蘆巴亦有健脾益氣之效,可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寒邪入侵,促進疾病康復。

因此,加味導氣湯中加入葫蘆巴,不僅能有效緩解疾病症狀,同時也能增強體質,提高療效。

加味導氣湯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除濕止癢的功效。其辛溫之性,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故可用於治療寒邪客於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

此外,花椒還具有止痛的作用,可緩解因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因此,在加味導氣湯中加入花椒,可增強方劑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效果,更好地治療寒邪客於經絡所致的疾病。

加味導氣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助陽氣升發: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功。導氣湯本身以溫化寒凝、通利氣血為旨,加入乾薑可加強溫陽散寒之效,助陽氣升發,使氣機通暢,進一步達到溫中散寒、止痛化痰之目的。
  2. 配合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乾薑與其他藥材如紫蘇、杏仁等,共同作用,形成溫散寒邪、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例如,乾薑與紫蘇同用,可增強溫散寒邪之效;與杏仁同用,可促進痰液排出。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導氣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下部受寒涼所致之疝氣」,其病機關鍵為寒邪侵襲下焦,導致氣滯、經絡收引,形成特殊的「氣管」通道(類似現代醫學疝氣之管狀結構)。初起少腹微痛,寒邪久鬱則氣管成形,平時無痛則氣管空虛,一旦復感寒涼,則少腹疼痛誘發氣管脹起,上通腎囊(陰囊)。此描述符合中醫「寒疝」特徵,即寒凝肝脈、氣機不通,病位在肝經所絡之少腹、陰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裡散寒

    • 吳茱萸、炮薑、川椒:直入肝經,溫散下焦寒邪,吳茱萸兼能降逆止痛,炮薑專攻沉寒,川椒辛熱走竄,助陽驅寒。
    • 小茴香:善散厥陰寒氣,為疝氣要藥,兼能理氣開鬱。
  2. 行氣通滯

    • 木香、川楝子:木香行少腹滯氣,川楝子疏肝泄熱(雖性寒,但與大隊溫藥相伍,反佐以防燥熱過甚),二者調暢氣機,緩解「氣管」脹痛。
  3. 升陽舉陷

    • 升麻:昇提中氣,防止寒濕下陷,助陽氣上升以解下焦寒凝。
  4. 補腎助陽

    • 巴戟天、葫蘆巴:補命門之火,溫腎陽以暖肝脈。肝腎同源,腎陽得助則肝經寒凝易散,從根本減少疝氣復發。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以「溫通」為核心,融合溫經散寒、行氣止痛、補腎昇陽三法,標本兼顧。針對寒疝氣機升降失常(寒凝則氣管脹、陽虛則氣陷),既用辛熱藥攻逐實寒,又佐升提與補腎藥調理本虛,使下焦寒散氣行,肝脈得溫,疝氣自緩。尤其「氣管」之說,隱含對筋膜鬆弛、氣滯絡瘀的病理解釋,方中木香、小茴香等兼有行氣活血之效,可視為古代對疝氣結構的獨特認知與用藥思路。

傳統服藥法


木香3錢, 川楝3錢, 小茴香4錢, 吳茱萸4錢, 升麻2錢, 巴戟天3錢, 葫蘆巴3錢, 川椒1錢, 炮薑2錢。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導氣湯,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五。 組成:木香3錢,川楝3錢,小茴香4錢,吳茱萸4錢,升麻2錢,巴戟天3錢,葫蘆巴3錢,川椒1錢,炮薑2錢。 主治:因下部受寒涼而得之疝氣,初起少腹微痛,日久生一氣管,直通腎囊,不痛其管即空,偶觸寒涼,少腹作痛,其管即脹起,復通腎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