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蘆巴丸」方劑中含有「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散寒: 烏頭性溫熱,具有極強的祛風散寒之效,對於風寒濕痺、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蘆巴丸所針對的病症多與風寒濕邪有關,故以烏頭為君藥以驅散寒邪。
- 活血通絡: 烏頭入肝經,能通經活絡,消腫止痛。蘆巴丸中亦含有其他活血化瘀藥物,與烏頭配合,可更有效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所致的病症。
然而,烏頭屬劇毒藥物,需嚴格控制劑量,並由專業醫師處方使用。不可自行服用,以免發生中毒事件。
蘆巴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提高精氣: 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作用。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精液稀薄等症狀,具有顯著的改善效果。
2. 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 巴戟天可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腎虛導致的肢體冰冷、面色蒼白、頭昏乏力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綜上所述,蘆巴丸中加入巴戟天,旨在通過其補腎壯陽、益精填髓和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的功效,達到治療腎虛相關疾病的目的。
蘆巴丸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止痛: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消積止痛的功效。蘆巴丸主治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川楝子可有效緩解肝氣鬱結,促進脾胃消化,達到消積止痛的效果。
- 殺蟲止癢: 川楝子亦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能驅除腸道寄生蟲,並可治療因蟲積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症。蘆巴丸方中加入川楝子,可增強其殺蟲止癢之效,並能預防蟲積引起的併發症。
蘆巴丸方中加入茴香,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起到溫中散寒、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 協同其他藥物: 蘆巴丸方中常含有其他藥物,例如白朮、茯苓等。茴香與這些藥物搭配,可以起到增強藥效、提高療效的作用。例如,茴香可以促進白朮的健脾燥濕作用,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蘆巴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吳茱萸能溫中散寒,緩解疼痛。
二、 降逆止嘔: 吳茱萸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寒邪犯胃、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蘆巴丸中加入吳茱萸,可以加強其止嘔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治療胃寒引起的各種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蘆巴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腸氣(疝氣)、蟠腸氣(腸道絞痛)、奔豚疝氣(氣逆上衝)、偏墜陰腫(單側睾丸腫痛),以及小腹有形如卵、上下移動、疼痛劇烈之證。其病機屬寒氣凝滯、肝經氣血不暢,或寒濕下注導致局部氣血瘀阻,引發劇痛、嘔吐等症狀。方中藥物多具溫通散寒、行氣止痛之效,適用於寒濕疝痛、氣機逆亂之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蘆巴(胡蘆巴):性溫味苦,主入腎、肝經,能溫腎陽、逐寒濕,為治療寒疝腹痛之要藥。本方以之為君,針對下焦寒濕凝聚之病根。
川烏(炮,去皮):大辛大熱,散寒止痛力強,通行十二經,與蘆巴協同強化溫散下焦寒凝之效。然其毒性經炮製緩解,專攻寒邪痼冷。
巴戟天:補腎陽、強筋骨,兼祛風濕,助蘆巴溫補下元,從本緩解寒疝因腎陽不足所致之證。
川楝子:性寒味苦,雖與他藥溫性相左,但能疏肝行氣、清濕熱,並制約全方過燥。其與茴香、吳茱萸配伍,可調暢肝經氣機,緩解疝氣疼痛。
茴香(小茴香):辛溫芳香,入肝、腎、脾經,善散寒止痛、理氣和胃,針對寒疝腹痛及嘔吐症狀,為治疝常用藥。
吳茱萸:辛熱苦降,溫肝散寒、降逆止嘔,主治厥陰頭痛、脘腹冷痛。此處用其解肝經寒凝氣逆,緩解攻衝吐嘔。
全方配伍邏輯
- 溫補結合:以蘆巴、巴戟天溫補腎陽,川烏、茴香、吳茱萸散寒止痛,標本兼顧。
- 行氣調肝:川楝子疏肝,茴香理氣,吳茱萸降逆,調暢氣機以解疝痛。
- 酒糊為丸:酒性辛熱,助藥力直達下焦,增強溫通之效。
此方通過溫散下焦寒濕、調暢肝經氣血,使寒凝得散,氣逆得降,疝痛自緩,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法。
傳統服藥法
蘆巴1斤,川烏(泡,去皮)6兩,巴戟6兩,川楝18兩,茴香20兩,吳茱萸10兩(湯浸7次,炒)。
炒磨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空心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蘆巴丸有毒,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服用蘆巴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蘆巴丸,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蘆巴1斤,川烏(泡,去皮)6兩,巴戟6兩,川楝18兩,茴香20兩,吳茱萸10兩(湯浸7次,炒)。 主治:小腸氣,蟠腸氣,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流結攻刺,吐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