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丹梔逍遙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肝鬱氣滯: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血瘀不通所致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逍遙散本身主治肝鬱氣滯,白芍的加入,可更有效地疏解肝氣,調節肝脾功能。
- 滋陰養血: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可緩解肝陰不足、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丹梔逍遙散中加入白芍,可進一步滋養肝陰,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加減丹梔逍遙散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善於疏解肝氣鬱結。方中以丹梔逍遙散為基礎,主治肝氣鬱結、脾胃不和之證,而柴胡的加入可加強疏肝解鬱之功,使肝氣得以舒暢,脾胃功能得以恢復。
- 升陽舉陷: 柴胡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提升陽氣,改善因肝氣鬱結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改善頭暈、乏力等症狀,使整體症狀得以改善。
總之,柴胡的加入,不僅能加強疏肝解鬱之功,還能升陽舉陷,提高藥效,使加減丹梔逍遙散更能有效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之證。
加減丹梔逍遙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的功效。
首先,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除體內濕熱,改善肝鬱脾虛所致的胸悶、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與丹梔逍遙散中其他清熱解鬱、疏肝理脾藥物協同作用,提升療效。
其次,茯苓具備寧心安神之效,可緩解因肝鬱脾虛、心神不安所致的失眠、多夢、心悸等症狀,配合丹梔逍遙散的舒肝解鬱作用,達到身心兼顧的療效。
加減丹梔逍遙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助運脾陽: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汗的功效。逍遙散以疏肝解鬱、健脾養血為主,但脾胃虛弱者,氣血生化不足,易導致肝氣鬱結加重。白朮健脾益氣,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生化有源,有助於疏肝解鬱,從根本上解決肝氣鬱結的問題。
- 配合丹皮、梔子清熱涼血: 丹皮、梔子清熱涼血,但性寒,易傷脾胃。白朮性溫,可以緩解丹皮、梔子對脾胃的寒性影響,使其清熱涼血之效發揮得更加充分,而不傷脾胃。
加減丹梔逍遙散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肝鬱氣滯、血熱妄行導致的面色潮紅、口乾舌燥、心煩易怒等症狀,牡丹皮能有效清熱涼血,緩解症狀。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牡丹皮亦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效,可幫助緩解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胸脇脹痛、乳房脹痛等症狀。
因此,在加減丹梔逍遙散中加入牡丹皮,能有效增強其清熱解鬱、活血化瘀的功效,更全面地治療肝鬱氣滯、血熱妄行所致的病症。
加減丹梔逍遙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方中加入梔子,可針對肝鬱氣滯、血熱妄行所致的口苦咽乾、心煩易怒、脅肋脹痛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的作用。
- 緩解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是導致心煩失眠、口苦咽乾、目赤腫痛等症狀的重要原因。梔子清熱瀉火,可以抑制肝火上炎,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失眠、心煩等症狀,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加減丹梔逍遙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丹梔逍遙散中包含多種藥材,甘草可以調和各藥材之間的藥性,使藥效更協調,避免藥物之間產生不良反應。
- 緩解副作用: 丹梔逍遙散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血虛肝旺所致的月經不調、乳房脹痛、情緒不穩等症狀。部分藥材可能導致胃腸道不適,而甘草可以緩解這些副作用,保護脾胃功能,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療。
加減丹梔逍遙散是根據傳統中醫理論,在逍遙散基礎上加入丹皮、梔子等藥物,並根據臨床需要進行調整的一種常用方劑。然而,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艾葉的情況,一般來說,在標準的加減丹梔逍遙散配方中並未見到艾葉。若是在特定的臨床應用中加入了艾葉,則多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進行的個性化調配。
艾葉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宮冷不孕、腹痛、月經過多等症狀。如果在加減丹梔逍遙散中加入艾葉,可能是為了增強方劑溫經散寒的作用,特別是對於伴有下腹部冷痛、月經不調等症狀的患者。此外,艾葉還能幫助改善血液循環,對調節情志、疏肝解鬱也有輔助作用,從而使得整個方劑更適合治療肝氣鬱結兼有寒凝血滯的複合型病症。這種個性化的加減使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
中藥方劑[加減丹梔逍遙散]的組成中包含[益母草],因為益母草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和調理月經的作用。益母草能夠活血調經,對於月經不調、經痛等有顯著療效。在中醫理論中,益母草常用於調理婦女月經問題,改善血液循環。在[加減丹梔逍遙散]中,益母草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調經活血效果,改善經期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丹梔逍遙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崩漏因肝氣郁結」,具體表現為:
- 出血特徵: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止,血色偏紫且夾血塊。
- 伴隨症狀:少腹脹痛、精神抑郁、胸脅脹滿,脈象弦數。
此屬「肝郁化火,迫血妄行」之證。肝主疏泄,郁則氣滯,久則化火,熱擾衝任,血不循經而妄行。血色紫有塊、少腹脹痛,反映氣滯血瘀;脈弦數為肝郁化火之象。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核心方義:疏肝解郁、清熱涼血,佐以健脾調經。
疏肝解郁:
- 柴胡:疏肝解郁,調暢氣機,為肝郁要藥。
- 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與柴胡共調肝體用。
清瀉肝火:
- 丹皮、山梔:清肝涼血,丹皮兼散瘀,梔子瀉三焦之火,針對郁熱迫血。
健脾益氣:
- 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使脾能統血,防肝木乘土。
調經止血:
- 焦艾:溫經止血,制約寒涼藥性,防留瘀。
- 益母草:活血調經,利水消腫,使血止而不留瘀。
加減配伍邏輯:
- 泡參、烏賊骨(用於血色深紅、量多如湧):泡參益氣固脫,烏賊骨收澀止血,急則治標。
- 生地(出血伴熱感煩躁):加強涼血養陰,清心除煩。
全方治療思路
- 調肝為主:以逍遙散為底,疏肝郁、清肝火,從根本解除熱迫血行之因。
- 兼顧標本:健脾以固氣攝血,涼血止血兼化瘀,避免血止留瘀。
- 靈活加減:針對出血量、熱像輕重調整,體現「同病異治」之辨證精髓。
此方體現中醫「治血先治氣,疏肝即調血」之理念,適用於肝郁血熱型崩漏,非單純止血,而是通過調暢氣機、清熱解郁以達「血自歸經」之效。
傳統服藥法
白芍3錢,柴胡2錢,茯苓3錢,白朮3錢,丹皮2錢,山梔3錢,甘草1錢,焦艾3錢,益母草4錢。
血色深紅,量多如泉湧者,加泡參、烏賊骨各1兩;出血有熱感心煩躁者,加生地5錢。
行氣解鬱。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不宜服用。
- 有出血傾向、血小板減少症、血友病等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丹梔逍遙散,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白芍3錢,柴胡2錢,茯苓3錢,白朮3錢,丹皮2錢,山梔3錢,甘草1錢,焦艾3錢,益母草4錢。 主治:行氣解鬱。主治:崩漏由於肝氣鬱結,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止,色紫兼有血塊,少腹脹痛,兼見精神抑鬱,胸脅脹滿,脈弦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