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清肝散

ZHI ZI QING G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心經 18%
肺經 15%
脾經 12%
胃經 8%
三焦經 6%
心包經 6%
膽經 6%
腎經 6%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梔子清肝散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疏肝解鬱: 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效。肝鬱氣滯可致目赤腫痛、脅肋脹痛、口苦咽乾等症狀,柴胡可疏肝理氣,使氣機疏通,緩解肝鬱,從而改善肝熱所致的目赤等症狀。

二、清熱解毒: 柴胡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輔助梔子清熱瀉火,清肝明目,更有效地治療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

梔子清肝散中包含梔子,主要源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歸肝、胃經,能清熱瀉火,尤其善於清泄肝火,對於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煩躁不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同時,梔子亦可涼血解毒,對於熱毒血瘀引起的瘡瘍腫毒、皮膚紅腫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梔子在梔子清肝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效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有助於治療肝火旺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梔子清肝散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梔子清肝散主治肝經熱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牙齦腫痛等症狀,牡丹皮的清熱涼血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化瘀止痛:牡丹皮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當肝經熱盛導致血瘀阻滯時,牡丹皮能有效化解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牡丹皮在梔子清肝散中起到清熱涼血、化瘀止痛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肝熱目赤、血熱牙痛等病症的效果。

梔子清肝散方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佐助清熱利濕:梔子清肝散主要針對肝膽濕熱引起的症狀,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可幫助脾胃運化,減少濕熱蘊結,從而佐助梔子、黃芩等藥物清熱利濕,達到更好的療效。
  2. 利水滲濕,緩解肝膽鬱熱:濕熱蘊結可導致肝膽氣機鬱滯,茯苓利水滲濕,可促進體內濕氣排出,疏通肝膽氣機,使肝膽之氣得以宣暢,有助於緩解肝膽鬱熱,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梔子清肝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行氣活血、疏肝解鬱的功效。肝鬱氣滯是導致肝火上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川芎可以疏解肝氣,使氣血流通,從而起到輔助清肝瀉火的作用。
  2. 引藥上行:梔子清肝散主要以清熱瀉火為主,而川芎則可以引藥上行,將藥力引導至上焦,更好地發揮清肝瀉火的功效,同時也能改善頭面部症狀。

梔子清肝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肝火上炎: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清肝瀉火、養血柔肝之效。梔子清肝散主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症,白芍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梔子清肝降火,緩解肝火上炎的症狀。

2. 滋陰養血: 白芍可養血柔肝,滋陰潤燥,對於肝火上炎導致的肝陰不足、血虛津虧,有很好的調理作用。白芍與梔子相配,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滋陰養血,使清熱而不傷陰,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梔子清肝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涼血止痛之功效。梔子清肝散主治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當歸的涼血活血作用可緩解肝火,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炎止痛。
  2. 滋陰養血: 當歸可滋養肝血,對於因肝血不足引起的目赤、視力模糊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與梔子、黃芩等清熱瀉火藥材配合,可起到清熱解毒、滋陰養血的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改善肝火上炎的症狀。

梔子清肝散中加入牛蒡子,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消腫止痛的功效。

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肝經,能清肺熱、解毒散結,並可疏散風熱,對於肝經熱盛、風熱上擾所致的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牛蒡子還具有利尿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消除因肝熱引起的肝腫大、腹水等症狀。因此,在梔子清肝散中加入牛蒡子,可以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消腫止痛的目的。

梔子清肝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 梔子清肝散以清熱瀉火為主,其中梔子、黃芩等藥性較寒涼,而甘草性甘溫,能緩解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度傷脾胃。
  2.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其藥性更協調,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梔子清肝散」主治功效:

  • 小兒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耳內生瘡作癢,或出水疼痛,或發熱。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甘草: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白芍:味苦、酸,性涼,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斂陰止汗、養血調經、緩急止痛、斂陰止汗等功效。

  3. 柴胡:味苦、微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清熱瀉火、升陽舉陷、解肌發表等功效。

  4. 川芎:味辛、溫,歸肝、脾、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5. 當歸: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6.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7. 牡丹皮:味苦、寒,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消瘀通絡、解毒涼血的作用。

  8. 牛蒡子:味辛、苦,性涼,歸肺、胃經,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9. 梔子:味苦、寒,歸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

總結:

  • 「梔子清肝散」為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柴胡、梔子、牡丹皮、茯苓、川芎、白芍、當歸、牛蒡子、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清熱瀉火、利水消腫等功效,主治小兒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耳內生瘡作癢,或出水疼痛,或發熱。

傳統服藥法


柴胡7分,梔子(炒)7分,牡丹皮7分,茯苓7分,川芎7分,芍藥(炒)7分,當歸7分,牛蒡子(炒)7分,甘草2分。
水煎,子母同服。
梔子柴胡散(《保嬰撮要》卷十三)、柴胡梔子散(《保嬰撮要》卷十五)、柴胡梔子飲(《幼科發揮》卷四)、梔子清肝湯(《醫學入門》卷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梔子清肝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三。 組成:柴胡7分,梔子(炒)7分,牡丹皮7分,茯苓7分,川芎7分,芍藥(炒)7分,當歸7分,牛蒡子(炒)7分,甘草2分。 主治:小兒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耳內生瘡作癢,或出水疼痛,或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