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攻散

HE G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一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脾經 17%
心經 14%
肺經 14%
三焦經 8%
腎經 8%
胃經 6%
心包經 4%
膽經 3%
小腸經 1%
大腸經 1%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腎經
胃經
心包經
膽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4

主治功效


和攻散

組成:

柴胡、梔子、牡丹皮、白芍、茯苓、甘草、陳皮、大黃

整體功效:

和解少陽清熱利濕

主治:

冬月傷寒,邪在少陽身熱3日,腹滿自利。

本方是治療冬月傷寒,邪在少陽的方劑。冬月傷寒,多由感受寒邪所致,寒邪客於少陽,阻遏陽氣,陽氣不得升發,則出現身熱、腹滿自利等症狀。本方以柴胡、梔子、牡丹皮、白芍、茯苓、甘草、陳皮、大黃等藥物組成,具有和解少陽、清熱利濕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冬月傷寒,邪在少陽,身熱3日,腹滿自利等症狀。

文獻參考:

傷寒論

金匱要略

傳統服藥法


柴胡2錢,梔子2錢,丹皮2錢,白芍5錢,茯苓3錢,甘草1錢,陳皮1錢,大黃1錢。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梔子、牡丹皮、白芍、茯苓、甘草、陳皮、大黃等藥物均具有和解少陽、清熱利濕的作用。柴胡能疏散少陽之邪,梔子能清熱瀉火,牡丹皮能清熱涼血,白芍能養血柔肝,茯苓能健脾滲濕,甘草能緩急和中,陳皮能理氣和胃,大黃能瀉熱通便。諸藥合用,共奏和解少陽、清熱利濕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下腹脹氣胃腸脹氣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和攻散, 出處:《辨證錄》卷一。 組成:柴胡2錢,梔子2錢,丹皮2錢,白芍5錢,茯苓3錢,甘草1錢,陳皮1錢,大黃1錢。 主治:冬月傷寒,邪在少陽,身熱3日,腹滿自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柴芍參苓散

相似度 77%

清肝解鬱湯

相似度 73%

和肝湯

相似度 73%

丹皮逍遙散

相似度 70%

和肝補脾湯

相似度 70%

梔子清肝散

相似度 70%

苓桂柴胡湯

相似度 66%

破合湯

相似度 66%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