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灸丸

TI JI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袖珍》卷四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脾經 23%
心經 11%
腎經 11%
胃經 6%
心包經 5%
膽經 5%
大腸經 5%
肺經 3%
三焦經 1%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心包經
膽經
大腸經
肺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替灸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替灸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導致小便不利、陰囊濕疹等症狀。茯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積聚的濕熱排出,改善小便狀況,有助於消退濕疹。
  2. 健脾寧心:茯苓還能健脾益氣,寧心安神。濕熱下注往往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出現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茯苓健脾益氣,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抵抗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效果。同時,茯苓能寧心安神,緩解濕熱下注導致的焦慮、失眠等症狀。

替灸丸中包含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替灸丸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風寒濕痹等,艾葉的溫熱之性可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殺菌消炎,抗菌抗病毒: 艾葉具有一定的殺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有助於抵抗感染,促進傷口癒合。替灸丸中加入艾葉,可增強其抗菌抗病毒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替灸丸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平,歸肝、脾經,具有理氣解鬱、活血止痛之功效。替灸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經期腹痛等症,香附可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症狀。
  2. 調和脾胃: 香附還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替灸丸中加入香附,可防止寒凝血瘀導致的脾胃不適,改善患者整體狀態。

替灸丸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血活血,緩解痛經: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替灸丸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而當歸能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緩解經期疼痛。

二、促進血液循環,修復組織: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替灸丸中加入當歸,有助於修復灸療後的傷口,防止感染,促進組織再生。

替灸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替灸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症,如風寒濕痺、腰腿痛、腹痛、跌打損傷等,而吳茱萸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同時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2. 疏肝理氣,和胃止嘔: 吳茱萸還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嘔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嘔吐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替灸丸中加入吳茱萸,可以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各種疼痛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替灸丸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替灸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輔助散寒:替灸丸中亦有其他溫陽散寒藥材,如肉桂、附子等。川芎性溫,可協同其他藥物,溫經散寒,增強藥效,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川芎在替灸丸中發揮活血止痛和輔助散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的效果。

替灸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疼痛,止痛作用: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替灸丸主要用於治療燒傷、燙傷,而白芍可以緩解因燙傷帶來的疼痛,起到止痛的作用。
  2. 活血化瘀,促進癒合: 白芍除了止痛,還可以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在燒傷、燙傷的治療過程中,白芍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組織修復,加快傷口癒合速度。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替灸丸」以茯苓、艾葉、香附、當歸、吳茱萸、川芎、白芍等七種中藥材組成,具有補益氣血、通經活絡、消炎止痛的功效,適用於女性白帶下、腹痛、經絡不暢、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益胃、安神等功效,用於治療水腫、脾虛、失眠等症狀。

艾葉性溫味苦辛,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止痛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宮寒不孕等症狀。

香附辛散苦降,具有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滿、食慾不振、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當歸性溫味甘,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跌打損傷等症狀。

吳茱萸性熱味苦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瀉、止嘔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陽虛、寒瀉、嘔吐等症狀。

川芎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止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白芍性微寒味酸,具有平肝息風、養血調經、緩解疼痛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肝火旺盛、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中藥方劑「替灸丸」以茯苓、艾葉、香附、當歸、吳茱萸、川芎、白芍等七種中藥材組成,具有補益氣血、通經活絡、消炎止痛的功效,適用於女性白帶下、腹痛、經絡不暢、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茯苓、艾葉8兩,香附子、當歸4兩,吳茱萸3兩(炒),川芎2兩,白芍藥2兩。
溫中暖臍,調經脈,令人有子。
上用配醋5升,砂鍋煮乾,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用淡醋湯送下,1日2次。
方中茯苓、香附子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陰道炎白帶女性不孕症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子宮頸炎面色發黃赤白帶

相同名稱方劑


替灸丸, 出處:《袖珍》卷四。 組成:茯苓、艾葉8兩,香附子、當歸4兩,吳茱萸3兩(炒),川芎2兩,白芍藥2兩。 主治:溫中暖臍,調經脈,令人有子。主治:婦人赤白帶下,久冷肚腹疼痛,經脈不調,面色萎黃,手腳疼痛,四肢無力,久無子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