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丁香膠艾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腎,溫陽固精:熟地黃為滋陰補腎之要藥,能填精益髓,並能溫陽固精,與丁香、艾葉等溫陽藥材相輔相成,共同溫補腎陽,改善因腎陽虛所致的陽痿、早泄、腰膝酸軟等症狀。
- 調和藥性:熟地黃性寒,可緩解丁香、艾葉等藥材的燥熱之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過度溫燥,更利於溫補腎陽而不傷陰。
丁香膠艾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調和氣血: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鎮痛、止痛、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等功效。丁香膠艾湯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等,白芍可以有效緩解疼痛,並調和氣血,改善經期不適。
- 保護子宮,調經止帶: 白芍入肝經,有滋養肝血,平肝止痛的作用,對於子宮的保護和調節有積極作用。此外,白芍還能收斂止帶,對於白帶異常也有一定療效。
丁香膠艾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丁香膠艾湯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經期不順等症,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經脈阻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 疏肝解鬱: 川芎能疏通肝氣,解鬱散結,有助於調節情緒,緩解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脅痛、乳房脹痛等症狀。此對於伴隨情緒波動的經期不適也具有一定緩解作用。
「丁香膠艾湯」中的「丁香」,其加入有兩大原因:
一、 溫中散寒: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痛止嘔。此湯方中常以丁香搭配溫經散寒的艾葉,共同發揮溫中散寒的作用,適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
二、 行氣止痛:丁香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對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效果顯著。同時,丁香還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改善因寒凝氣滯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總之,丁香在「丁香膠艾湯」中,既能溫中散寒,又能行氣止痛,與其他藥材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寒凝氣滯證的功效。
丁香膠艾湯中包含阿膠,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血止血,固衝安胎: 阿膠性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止血安胎之效。丁香膠艾湯多用於女性孕期出血、胎動不安等症狀,阿膠能有效補益氣血,固衝安胎,緩解出血癥狀,安定胎兒。
二、 潤燥養陰,溫經止痛: 艾葉性溫,入脾、肝、腎經,具有溫經止痛、散寒除濕之效。丁香膠艾湯中加入阿膠,可與艾葉相輔相成,既能溫經止痛,又能滋陰潤燥,緩解寒凝血瘀、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等症狀,使療效更為全面。
丁香膠艾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丁香膠艾湯以溫補氣血、祛寒止痛為主要功效,而當歸能補血活血,與丁香、艾葉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補血活血、溫經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為全面。
- 引藥入經,增強藥效:當歸具有引藥入經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材的藥效引導至血脈,促進藥效的發揮。丁香膠艾湯中,丁香、艾葉等藥材偏於溫陽散寒,而當歸則能引導藥效入血脈,使其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丁香膠艾湯中包含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止痛: 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功效。對於寒凝血瘀引起的腹痛、痛經、跌打損傷等症狀,艾葉能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
- 消炎止癢: 艾葉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搭配丁香等藥材,能增強消炎止癢的效果,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丁香膠艾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崩漏不止」,其病機根源於「心氣不足,勞役及飲食不節」,導致衝任不固,氣血失調。具體症狀表現為:
- 經血異常:崩漏持續,經期間隔縮短,兼見白帶清稀如滑,偶夾鮮血,甚至如「屋漏水下」般淋漓不止。
- 虛寒徵象:自覺臍下冰冷,需厚衣保暖,反映下焦陽虛、寒凝血脈。
- 脈象特徵:
- 二尺脈(腎脈)俱「弦緊洪,按之無力」:弦緊主寒凝,洪大按之無力為虛陽外浮,提示腎陽不足、陰寒內盛。
- 右尺脈(命門脈)時微洪:短暫陽氣浮越,然本質仍屬虛寒。
此證屬「本虛標寒」:心腎陽虛,寒凝血脈,衝任不攝,故需溫陽固崩、養血止血。
組成與方義邏輯分析
1. 君藥:溫陽止血,直治病標
- 丁香(4分):辛溫入腎,散下焦陰寒,溫中止漏,兼醒脾以助氣血化生。
- 生艾葉(1錢):苦辛溫,暖宮止血,尤擅治虛寒崩漏,與丁香協力祛寒固衝。
- 阿膠(6分):甘平入肝,滋陰止血,防止溫燥傷陰,兼補血固漏。
2. 臣藥:養血活血,調和衝任
- 熟地黃(3分):滋腎填精,固本培元,補血養衝。
- 當歸(1錢2分,酒洗):酒製增強溫通之性,補血活血,使血止而不留瘀。
- 白芍藥(3分):酸斂和營,緩急止痛,助阿膠收斂止血。
3. 佐使藥:行氣活血,引藥歸經
- 川芎(4分,細末):辛散上行,活血行氣,與當歸配伍調暢血脈,防止血過甚致瘀。
- 煎服法:酒洗當歸、先煎後入膠,強化溫通與滋潤並行之意。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溫陽散寒、養血止血」為核心:
- 溫補下焦:丁香、艾葉直祛臍下寒凝,恢復胞宮溫煦,使血得溫則攝。
- 固衝止崩:阿膠、熟地、白芍滋陰養血,固護衝任;當歸、川芎調血,使血歸經。
- 標本兼治:既急止崩漏(艾葉、阿膠),又溫補心腎陽虛(丁香、熟地),更兼行氣活血(川芎、當歸),防閉門留寇。
全方寒熱並調,動靜結合,符合「血遇寒則凝,遇熱則行」之旨,針對虛寒崩漏的病機層次分明,堪稱溫經止血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3分,白芍藥3分,川芎4分,丁香4分,阿膠6分,當歸1錢2分,生艾葉1錢。
川芎為細末,當歸酒洗銼,熟地黃。丁香為細末,艾亦銼,都作1服。水5大盞,先煎5味作1盞零2分,去滓入膠,再上火煎至1大盞,帶熱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丁香膠艾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熟地黃3分,白芍藥3分,川芎4分,丁香4分,阿膠6分,當歸1錢2分,生艾葉1錢。 主治:崩漏不止。蓋心氣不足,勞役及飲食不節所得,經隔少時,其脈二尺俱弦緊洪,按之無力,其證自覺臍下如冰,求厚衣被以禦其寒,白帶白滑之物多,間有如屋漏水下,時有鮮血,右尺脈時微洪。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