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附止帶湯

桂附止帶湯

GUI FU ZHI DA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婦科治療學》組成:附片3錢,肉桂5分,續斷3錢,焦艾3錢,茯苓3錢,芡實3錢,鹽小茴1錢,烏鲗骨5錢,金櫻子3錢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8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8%
脾經 24%
肝經 13%
心經 13%
肺經 7%
膀胱經 6%
大腸經 3%
胃經 2%
腎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附止帶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入腎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效。帶下病多因脾腎陽虛、寒濕內侵所致,附子溫陽散寒,可溫煦脾腎,驅散寒濕,從根本上改善病症。

二、助桂枝溫經止帶: 方中桂枝溫經通絡,與附子合用,可增強溫陽散寒之力,共同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帶的目的。附子溫陽之力,亦可助桂枝溫經止帶,使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劑[桂附止帶湯]的組成中,包含[肉桂],主要是因為肉桂具有溫陽散寒、促進氣血循環的作用。肉桂能夠有效改善由寒邪引起的帶下病等症狀,對於暖宮補氣有良好效果。其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處理寒性病症方面有顯著效果。肉桂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方劑的效果。

中藥方劑[桂附止帶湯]的組成中,包含[續斷],主要是因為續斷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續斷能夠改善由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關節疼痛等症狀,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其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整體效果,特別是在治療因肝腎不足引起的問題方面效果顯著。

中藥方劑[桂附止帶湯]的組成中,包含[艾葉],主要是因為艾葉具有溫經止痛、散寒除濕的作用。艾葉能夠緩解由寒濕引起的帶下病等症狀,有助於改善經絡不通和腹痛問題。其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寒濕病症的治療方面,艾葉的效果非常顯著。

中藥方劑[桂附止帶湯]的組成中,包含[茯苓],主要是因為茯苓具有健脾利水、安神的作用。茯苓能夠改善由脾虛引起的水腫、消化不良等問題,有助於調理脾胃。其加入能夠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特別是在改善脾虛引起的病症方面,茯苓的作用顯著。

中藥方劑[桂附止帶湯]的組成中,包含[芡實],主要是因為芡實具有健脾利尿、固腎的作用。芡實能夠幫助改善脾虛引起的水腫、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助於增強腎功能。其加入能夠提升方劑的整體效果,特別是在治療脾腎虛弱引起的病症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桂附止帶湯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暖宮散寒:茴香性溫,入脾、肝經,具有溫腎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對於因脾腎陽虛、寒凝血瘀所致的帶下病,茴香可以溫暖子宮,驅散寒邪,改善宮寒帶下。

2. 行氣止痛:茴香還能理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腰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桂附止帶湯中加入茴香,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增強療效。

中藥方劑[桂附止帶湯]的組成中,包含[金櫻子],主要是因為金櫻子具有固腎益精、縮尿的作用。金櫻子能夠幫助改善腎虛引起的尿頻、尿急等問題,有助於增強腎功能。其加入能夠提升方劑的整體效果,特別是在治療腎虛引起的病症方面效果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附止帶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腎陽虛衰、帶脈不固所致之帶下病,其證候特徵如下:

  1. 帶下黑色,稀薄量多,綿綿不止:腎陽不足,陰寒內盛,水濕不化,下注為帶,色黑屬寒,質稀乃虛寒不攝之象。
  2. 月經紊亂或停閉,經色晦黯:腎陽虛則胞宮失溫,血行無力,故經期不調、色暗。
  3. 小腹冷感,腰痠軟:腰為腎之府,腎陽虛則腰府失養;小腹冷感為下焦虛寒之徵。
  4. 喜暖惡寒,便溏尿清長:陽虛內寒,不能溫煦四末及臟腑。
  5. 舌淡苔白,脈沉緩無力:皆為腎陽虛衰、氣血不足之象。

綜觀之,此證屬腎陽虛兼帶脈不固,治法當以溫腎壯陽、固攝止帶為主。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一、君藥:溫補腎陽,散寒暖宮

  • 附片、肉桂
    • 附片大辛大熱,補命門之火,溫腎散寒;肉桂辛甘大熱,助陽化氣,二者共奏溫補下元、驅散陰寒之效。
    • 其中肉桂用量輕(5分),乃防其過於辛散耗氣,反佐以溫煦為主。

二、臣藥:固澀止帶,補腎強腰

  • 續斷、焦艾、芡實、金櫻子、烏鰂骨
    • 續斷補肝腎、強筋骨,兼能調血脈;焦艾溫經止血、暖宮散寒,二藥共助君藥溫補下焦。
    • 芡實、金櫻子(可視為「水陸二仙」配伍)澀精固帶,專治腎虛不固之帶下;烏鰂骨(海螵蛸)收斂止血、固澀止帶,為治帶下常用藥。

三、佐使藥:健脾利濕,調氣升陷

  • 茯苓:健脾滲濕,防濕濁下注,標本兼顧。
  • 鹽小茴:溫腎散寒,行氣止痛,助肉桂、附片暖下焦。
  • 加減法
    • 腰痛甚加鹿角霜:補腎陽、強筋骨,兼收澀之效。
    • 下腹墜脹加升麻:升舉陽氣,治「陰中如物墜出」之氣陷證。

配伍邏輯總論

此方以溫腎陽為核心,結合固澀止帶健脾利濕之法,標本兼治:

  1. 溫補(附片、肉桂、續斷、焦艾)→ 治本,助腎陽復常。
  2. 固澀(芡實、金櫻子、烏鰂骨)→ 治標,斂帶止漏。
  3. 調氣化濕(茯苓、小茴)→ 防濕滯,兼助氣化。

全方緊扣「腎陽虛、帶脈不固」病機,溫而不燥,澀而不滯,堪為腎虛帶下之良方。

傳統服藥法


附片3錢,肉桂5分,續斷3錢,焦艾3錢,茯苓3錢,芡實3錢,鹽小茴1錢,烏鰂骨5錢,金櫻子3錢。
腰痛甚,加鹿角霜2錢;下腹墜脹,陰中如有物墜出者,加升麻1錢半。
溫腎固攝。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桂附止帶湯是一首溫腎散寒、止帶止血的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溫補作用。因此,陰虛火旺、體熱內燥、月經量多者不宜服用。此外,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關疾病


大便溏陰道炎白帶慢性腎衰竭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腰痛小便量多顏色像水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桂附止帶湯,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附片3錢,肉桂5分,續斷3錢,焦艾3錢,茯苓3錢,芡實3錢,鹽小茴1錢,烏鲗骨5錢,金櫻子3錢。 主治:溫腎固攝。主治:腎虛證。帶下黑色,稀薄量多,綿綿不止,月經紊亂,甚或停閉,色多晦黯,小腹不痛,但有冷感,腰痠軟,面色蒼白,喜暖惡寒,大便時溏,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緩無力。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