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角皁皮丸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皁莢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其藥性可針對因熱毒積聚而引起的各種病症,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濕疹等,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 潤腸通便:皁莢還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有效緩解便祕、腹脹等症狀。這對於角皁皮丸所針對的腸胃濕熱、積滯等病症,可以起到潤腸通便、排毒的作用。
因此,皁莢作為角皁皮丸的組成成分,可以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達到治療病症的目的。
角皁皮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氣血,改善身體狀態。其中,當歸是其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
當歸,又名“婦科聖藥”,以其活血補血的特性著稱,能有效調理女性的生理問題。在角皁皮丸中,當歸的添加可以增強其他成分的療效,使整體方劑更具協同作用。當歸含有豐富的揮發油和多種營養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舒緩痛經和經期不適。
此外,當歸還具有調和作用,可以緩解方劑中的其他成分可能產生的刺激性,平衡整體效果,使方劑更加溫和易於接受。這種調和能力在中醫理論中十分重要,讓方劑在治療過程中不僅針對症狀,還能改善整體的身體狀況。因此,當歸在角皁皮丸中的應用,不僅補充了血液,更促進了氣血的流通,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角皁皮丸方劑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角皁皮丸主要針對脾虛濕盛、氣虛外滲所導致的濕疹、瘡瘍等病症。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可補益脾氣,固護肌表,防止病邪外侵,進而改善濕疹瘡瘍的症狀。
- 促進癒合: 黃耆能促進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抗感染能力,加速傷口癒合。角皁皮丸中加入黃耆,不僅可改善瘡瘍的濕邪,還能促進傷口癒合,使瘡瘍更快痊癒。
總之,黃耆在角皁皮丸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補氣固表、促進癒合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脾虛濕盛、氣虛外滲所導致的濕疹、瘡瘍等病症。
角皁皮丸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功效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艾葉,主要原因在於艾葉的藥理特性。
首先,艾葉具有溫經止痛、散寒祛濕的作用,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腹痛等婦科疾病。其性溫,可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寒性體質的人特別合適。其次,艾葉還有著良好的抗炎及抗微生物活性,能夠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有助於體內毒素的排出,從而提升整個方劑的解毒效果。
此外,艾葉中的揮發油成分能舒緩咳嗽和化痰,對於回暖肺部、改善呼吸道症狀而言,以艾葉為輔助成分,能夠強化方劑的整體療效。因此,在角皁皮丸中加入艾葉,既能增強其健脾、化痰的效果,又可促進氣血循環,使方劑的藥效更為全面和協調。
角皁皮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角皁皮丸以治療虛寒證為主,而人參可以補益脾胃,增強人體正氣,改善因虛寒導致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乏力倦怠等症狀。
2. 溫陽化寒:角皁皮丸中含有皁角皮,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而人參則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以緩解皁角皮的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性更平和,提高藥效。
角皁皮丸方劑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發汗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能驅散外感風寒,緩解表證症狀,如發熱、惡寒、鼻塞、流涕等。角皁皮丸治療的疾病多為外感風寒所致,麻黃有助於疏散風寒,解除表邪。
- 宣肺利氣:麻黃亦能宣肺利氣,通暢氣道,有助於改善因風寒所致的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氣喘等。角皁皮丸中麻黃的加入,可有效緩解呼吸道阻塞,促進呼吸通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角皂皮丸」主治「楊梅瘋癬」及「鵝掌風」。
- 楊梅瘋癬:中醫古籍中,「楊梅瘡」多指梅毒相關的皮膚潰瘍、癬疹,屬風濕熱毒蘊結肌表;「瘋癬」則為頑固瘙癢、粗糙脫屑之皮膚病,或與風邪、濕毒、血燥相關。
- 鵝掌風:即手掌皮膚乾裂、脫屑、瘙癢之疾,現代近似手部濕疹或真菌感染,古方多歸因於風濕夾熱、血虛風燥。
此方以「土茯苓湯送服」,土茯苓為治梅毒要藥,可推測本方針對濕熱毒邪深伏、久病正虛之證,兼顧攻毒與扶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皂角樹根皮(君藥)
- 性味辛鹼溫,具殺蟲、祛風、拔毒之功,古籍載其治「瘡癬惡瘡」。其有效成分(如皂苷)可能抑制病原微生物,針對癬疹、梅毒之皮膚腐潰。
當歸、黃耆(臣藥)
- 當歸養血活血,潤膚止癢,治血虛風燥之皮膚燥裂;
- 黃耆益氣托毒,助正氣驅邪外出,適用於久瘡不斂。二藥合用以扶正,防攻伐傷血。
人參(佐藥)
- 補元氣,增強機體抗病力,與黃耆協同固本,適用於久病體虛者。
陳艾、麻黃(使藥)
- 陳艾溫經散寒除濕,可外用熏灸治癬,內服助消陰瘡濕毒;
- 麻黃辛溫發汗,開泄腠理,引藥達表,助祛風濕之邪。
煉蜜為丸
- 緩和皂角根皮之峻烈,兼顧潤燥。
土茯苓湯送服
- 土茯苓清熱解毒、除濕通絡,為治梅毒主藥,加強全方祛濕毒之效。
【整體治療思路】
本方以「攻毒祛邪為主,扶正為輔」:
- 祛邪層面:皂角根皮直擊濕熱毒邪,陳艾、麻黃開表祛風濕,土茯苓引藥下行清深伏之毒。
- 扶正層面:當歸、黃耆、人參益氣養血,托毒生肌,防風藥耗傷正氣。
- 適用於「正虛邪戀」之頑固皮膚病,如梅毒後期潰爛不癒,或血虛風燥型鵝掌風。
特色:結合殺蟲解毒、發汗透邪、補益托毒三法,體現「標本兼治」思維,反映古代對頑疾的複方調治理念。
傳統服藥法
皂角樹根皮4兩,當歸2兩,黃耆1兩5錢,陳艾1兩,人參1兩,麻黃3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以土茯苓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角皂皮丸, 出處:《外科大成》卷四。 組成:皂角樹根皮4兩,當歸2兩,黃耆1兩5錢,陳艾1兩,人參1兩,麻黃3錢。 主治:楊梅瘋癬,及鵝掌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