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葵根湯

陳皮葵根湯

CHEN PI KUI G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産科心法》下集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6.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22%
大腸經 15%
心經 15%
三焦經 8%
腎經 8%
肝經 6%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三焦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陳皮葵根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的功效。葵根性寒,味甘,歸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二者合用,可以起到中和寒熱、健脾理氣的作用,尤其適合脾胃虛弱、氣滯痰阻所致的病症。
  2. 增強藥效: 陳皮能行氣導滯,促進葵根有效成分的吸收和發揮作用,從而增強葵根的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功效。同時,陳皮還能調和藥性,減少葵根寒涼的副作用,使其藥效更安全有效。

陳皮葵根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補氣固表、健脾益氣的功效。

陳皮葵根湯以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為主,但使用大量利水藥物可能導致脾氣虛弱,出現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黃耆作為補氣藥,可補益脾氣,固護脾陽,防止利水藥物過度損傷脾氣,維持機體元氣,增強抗病能力,使利水消腫功效更顯著,避免出現氣虛之弊。

陳皮葵根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與葵根相佐,能更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面色蒼白等症狀。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當歸與陳皮、葵根等藥材搭配,能起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能緩解陳皮的燥性,葵根的清熱利濕作用則能緩解當歸的溫燥之性,三者相合,更能達到治療目的。

在中藥方劑「陳皮葵根湯」中加入皂莢,主要是利用皂莢開竅醒腦、祛風的功效。皂莢能夠開竅醒腦、祛風,對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風寒導致的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陳皮葵根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腸癰初起未穿」,即闌尾炎或腸道化膿性感染早期,尚未潰破階段。其典型症狀為「小腹痛」(右下腹隱痛或脹痛)、「小便不利」(可能因熱毒鬱結影響膀胱氣化),而「六脈微緩,不作寒熱」反映患者正氣未虛,病屬初期,尚未化熱或化寒,病機偏於氣滯濕熱內蘊。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廣皮(陳皮)

    • 性味辛溫,歸脾、肺經,善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此處用於行氣滯、消腹脹,緩解腸癰初起之氣機壅塞。
  2. 生黃耆

    • 甘微溫,補氣托毒,防病邪內陷。腸癰初期正氣未衰,但仍需固表扶正,助邪外透,兼利水消腫以通小便。
  3. 當歸

    • 甘辛溫,活血養血。與黃耆合用(當歸補血湯意),補氣血以促膿毒消散,兼潤腸通絡,緩解腹痛。
  4. 皂角

    • 辛鹹溫,有小毒,擅祛痰排膿、開竅通閉。此處取其辛散之力,攻逐腸道瘀滯,助膿毒外透。
  5. 蜀葵花根

    • 甘寒滑利,清熱解毒、利水通淋。為本方關鍵藥,針對「小便不利」及腸癰濕熱,導邪從小便出。

治療原理

此方以「行氣活血、清利濕熱」為核心:

  • 氣血並調:陳皮、當歸行氣活血,改善局部瘀滯;黃耆補氣托毒,防病進展。
  • 通利二便:皂角辛散開鬱,蜀葵根清熱利尿,使濕熱毒邪從二便分消。
  • 標本兼顧:既祛邪(濕熱瘀滯)又扶正(補氣血),符合腸癰初期「未潰宜消」的治療原則。

現代應用聯想

從組成推測,本方適用於輕度闌尾炎或腸道感染,以脹痛、排尿不暢為主症,然需結合辨證。蜀葵根與皂角搭配,顯示古人重視「通下」與「利尿」並行,類似現代消炎利水思路。

傳統服藥法


廣皮2錢,生黃耆5錢,當歸2錢,皂角2錢,蜀葵花根1兩(切片)。
水3碗,酒1杯煎,分2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腸癰初起未穿,小腹痛、小便不利,六脈微緩,不作寒熱者。若患者有發熱、寒熱往來等症狀,則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腹痛胰臟炎下腹部痛腹瀉無尿及少尿臍下正中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陳皮葵根湯, 出處:《産科心法》下集。 組成:廣皮2錢,生黃耆5錢,當歸2錢,皂角2錢,蜀葵花根1兩(切片)。 主治:腸癰初起未穿,小腹痛,小便不利,六脈微緩,不作寒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