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芎丸

歸芎丸

GUI XI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8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心經 20%
肺經 20%
肝經 20%
胃經 10%
脾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歸芎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行氣: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燥濕化痰之功效。與歸芎丸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共同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2. 調和藥性:陳皮性溫燥,可緩解當歸、川芎等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對脾胃造成損傷,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同時,陳皮的芳香氣味,也能夠使藥丸氣味更為平和,更容易服用。

中藥方劑[歸芎丸]中包含[當歸],因為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當歸能夠有效改善血虛引起的貧血、月經不調等症狀,對於血虛引起的痛經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它的主要功效是補血和活血,對於血虛困擾的病症具有顯著療效。在[歸芎丸]中加入當歸,有助於提升方劑的補血活血效果,改善由血虛引起的貧血和月經不調。

中藥方劑[歸芎丸]中包含[延胡索],因為延胡索具有活血止痛、行氣的作用。延胡索能夠有效改善血液循環,對於由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它的主要功效是活血和行氣,對於氣滯血瘀困擾的病症具有顯著療效。在[歸芎丸]中加入延胡索,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活血行氣效果,改善由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歸芎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婦人月候不通」,即婦人月經閉止、經行不暢之證。其病機可因氣血瘀滯、衝任失調所致,古代醫家治此證多從活血通經、調氣養血著手。歸芎丸以當歸為君,配合元胡索、陳皮,共奏行氣活血、通調月水之效,適用於氣血運行不暢之經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當歸(3兩)

    •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為婦科調經要藥。
    • 功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能疏通衝任二脈瘀滯,改善血虛或血瘀所致經閉。
  2. 元胡索(1兩)

    • 又名延胡索,辛散溫通,入肝經血分。
    • 擅長行氣活血、散瘀止痛,助當歸化解經脈瘀阻,針對氣滯血瘀之痛經、閉經尤佳。
  3. 陳皮(3兩)

    • 苦辛溫,歸脾、肺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方中重用陳皮,意在行氣解鬱,氣行則血行,間接助當歸、元胡索推動血脈運行,亦防補血藥滋膩礙脾。

配伍特點

  • 氣血同治:當歸補血活血,元胡索行血中氣滯,陳皮理氣機,三者協同,使氣順血活,經水自通。
  • 動靜結合:當歸補而不滯,配伍陳皮之流通,避免純用血藥之壅塞,符合「治血先治氣」之旨。
  • 劑型設計:煉蜜或米糊為丸,緩圖其效;米飲送服,護胃助運化,適合長期血瘀輕證調理。

延伸推論
此方若兼寒凝,可加生薑、吳茱萸以溫通;若血瘀甚,可酌增紅花、桃仁。然原方劑量側重陳皮,提示此證可能夾雜氣鬱或濕阻,故需通過行氣化濕輔助通經,體現「調經必先理氣」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陳皮3兩,當歸3兩,元胡索1兩。
上為細末,糊為丸。
每服50丸。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月經量多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歸芎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 組成:陳皮3兩,當歸3兩,元胡索1兩。 主治:婦人月候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