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味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四味湯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證,而當歸的補血功效正是針對血虛證的根本病機,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 行氣止痛:當歸除了補血外,也具備行氣止痛的功效。四味湯中其他藥材如川芎、芍藥等也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當歸的加入能夠協同其他藥材,加強行氣止痛的效果,進一步緩解患者的疼痛。
四味湯的組成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解鬱: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之功效。四味湯主治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脇疼痛、月經不調等症,延胡索有助於疏通肝氣,緩解鬱結之痛。
- 活血化瘀:延胡索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消除瘀血阻滯,進一步緩解疼痛,促進恢復。
四味湯中延胡索的加入,有助於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疏肝解鬱、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四味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成分之一為血竭。血竭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主要產於東南亞地區,因其色澤深紅如血而得名。在四味湯的配伍中加入血竭,主要是取其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根據中醫理論,血竭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對於各種因氣滯血瘀所導致的疼痛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血竭還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效果,能夠幫助傷口愈合,因此在治療外傷或是手術後的康復期間,也能發揮重要作用。在四味湯的整體配方中,血竭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同達到調理身體、治病強身的目的。由於血竭性質溫和且療效顯著,故被廣泛應用於多種中醫治療方案之中。
四味湯的組成中包含沒藥,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四味湯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 促進癒合: 沒藥還具有生肌止痛、促進組織修復的功效。四味湯在治療跌打損傷的同時,也需要促進傷口癒合,而沒藥的生肌作用可以加速創面癒合,減輕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味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産後諸疾」,意指針對婦女分娩後常見的病理狀態。産後氣血耗傷、瘀血內停,易見惡露不盡、腹痛、眩暈、體虛乏力等症。古代醫家認為,産後多虛多瘀,治療需兼顧補益與活血,而四味湯以此配伍邏輯,調和氣血、通絡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沒藥(半兩)
- 活血散瘀、止痛生肌,專攻瘀血滯留之痛症。産後惡露不暢、少腹刺痛者,沒藥能破滯消瘀,促進血行。
當歸(半兩)
- 補血活血,為婦科調經要藥。既能養血以補産後之虛,又能通脈以化內停之瘀,契合「産後宜溫」之原則。
川芎(半兩)
- 行氣活血、祛風止痛,善走竄上行頭目、下行血海。與當歸協同增強活血之效,兼治産後血虛頭痛或風寒夾雜之症。
羌活(半兩)
- 祛風勝濕、散寒通絡。産後體虛易感風寒濕邪,羌活能解表邪、通經絡,緩解肢節疼痛或風寒頭痛。
甘草(半兩)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能益氣補脾。可緩解活血藥之峻性,保護脾胃功能,助産後正氣恢復。
方劑配伍特點
- 活血與養血並行:當歸補血、川芎行血,沒藥破瘀,共奏祛瘀不傷正之效。
- 兼顧外邪與內瘀:羌活祛外風,沒藥化內瘀,反映産後「虛實夾雜」的治療思路。
- 劑量均衡:諸藥等分,無明顯偏重,體現平調氣血、標本兼顧之意。
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適用於産後瘀血未盡、兼感風寒或氣血失調之證,具體可表現為:
- 惡露不暢、色暗夾塊
- 少腹冷痛拒按
- 頭痛身痛(風寒束表或血瘀經絡)
- 體弱乏力而瘀滯明顯者
煎服法強調「食後、臨臥溫服」,既可減輕對腸胃刺激,又可趁夜間陽氣入內時助藥力溫通血脈,符合傳統「因時用藥」理念。
傳統服藥法
沒藥半兩,當歸半兩,川芎半兩,羌活半兩,甘草半兩。
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煎至5分,食後、臨臥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四味湯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月經量多、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味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十八。 組成:當歸、延胡索、血竭、沒藥各等分。 主治:産後諸疾。
四味湯,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二引《海上方》。 組成:沒藥半兩,當歸半兩,川芎半兩,羌活半兩,甘草半兩。 主治:心臟熱,眼目昏花。
四味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四。 組成:半夏1兩(生薑汁浸1宿,湯洗,切,焙),厚朴1兩(去粗皮,生薑汁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2兩。 主治:咽喉中如有物,咽吐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