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應痛散方劑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經期腹痛等症狀,延胡索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 與其他藥物配伍,增強療效: 應痛散方劑中包含多種藥材,延胡索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延胡索與川芎、當歸等藥材搭配,可以更有效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應痛散中包含當歸,其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止痛: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應痛散所治療的各種疼痛,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補血養血:當歸有補血養血之功,能改善氣血不足導致的疼痛。應痛散常用於氣血不足、筋骨疼痛的患者,當歸能補充氣血,改善血液循環,從而減輕疼痛。
應痛散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通絡,散寒止痛: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於經絡、筋骨、肌肉,引起疼痛,桂枝能溫經散寒,驅散寒邪,使氣血通暢,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 調和營衛,協調氣血:桂枝能調和營衛,使營氣和衛氣協調運行,促進氣血流通。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疼痛,桂枝能促進氣血流通,使疼痛得以緩解。
總而言之,桂枝在應痛散中發揮著溫經通絡、散寒止痛、調和營衛、協調氣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應痛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應痛散」主治以下兩類症狀:
- 身體偏痛兼無力:此處「偏痛」可能指一側身體(如偏頭痛、半身疼痛),或局部肌肉關節痠痛,伴有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之乏力感。
- 閃著筋力、挫氣疼痛:指因突然扭傷(閃挫)、氣機瘀滯(挫氣)導致的筋肉疼痛,此類症狀多與氣血阻滯、經絡不通相關。
整體而言,此方針對氣滯血瘀、風寒濕邪侵襲引發的痛證,透過外用擦牙(或局部塗抹)以通絡止痛、散寒開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可分為三大類,協同發揮「行氣活血、散寒通竅、局部麻醉」之效:
(1)行氣活血、祛風止痛
- 細辛(3錢):辛溫走竄,善祛風散寒、通絡止痛,尤擅頭面諸痛。
- 白芷(3錢):芳香辛散,長於祛風燥濕、通竅止痛,主治頭痛、牙痛。
- 川芎(5錢):為「血中氣藥」,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針對氣滯血瘀之痛。
- 升麻(3錢):升散透邪,引藥上行,兼清熱解毒,助藥力達頭面部。
此類藥物共奏疏通經絡、散寒祛濕之效,改善氣血瘀滯與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
(2)局部麻醉、清熱消腫
- 南硼砂(1錢):清熱解毒、消腫防腐,外用可緩解口腔炎腫。
- 鉛白霜(1錢):古用為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品,但現代已知其毒性,需謹慎。
二者配合,可清熱止痛、減輕局部炎症,針對牙痛或黏膜腫痛。
(3)開竅醒神、增強滲透
- 龍腦(冰片,1錢):辛涼開竅,清熱止痛,能助藥力快速滲透。
- 麝香(半錢):芳香走竄,通行十二經,活血散結、消腫止痛,大幅增強方劑透皮吸收與止痛效果。
此類藥物為「芳香開竅」之品,能引藥直達病所,迅速發揮鎮痛作用。
三、方劑配伍特點
- 內外兼治:雖為外用擦牙方,但藥物可透過口腔黏膜吸收(「吐津,誤咽無妨」),兼調氣血。
- 動靜結合:細辛、白芷等辛溫藥與冰片、硼砂等寒涼藥並用,平衡溫散與清熱之力。
- 速效與長效並重:麝香、冰片發揮速效止痛,川芎、細辛持續疏通經絡,標本兼顧。
此方設計緊扣「通則不痛」原則,結合局部用藥與經絡調理,適於風寒瘀血交阻之急慢性疼痛。
傳統服藥法
細辛3錢,白芷3錢,升麻3錢,南硼砂1錢,川芎5錢,鉛白霜1錢,龍腦1錢,麝香半錢。
上為細末。
頻擦牙痛處,吐津,誤咽無妨,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應痛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一。 組成:荊芥穗1兩,桑根白皮1兩,地榆1兩。 主治:一切痔疾。
應痛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九十四引《經驗良方》。 組成:荔枝核30個,石菖蒲半兩,吳茱萸半兩。 主治:心氣脾痛,婦人血氣痛。
應痛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七引《必效方》。 組成:良薑(銼細,麻油炒)、赤芍藥各等分。 主治:心脾痛不可忍者;婦人脾血氣作心脾痛。
應痛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 組成:延胡索(炒)、當歸(去蘆)、桂心(去皮取肉)各等分。 主治:宣通經絡,調暢血氣。主治:身體偏痛兼無力;及尋常閃著筋力,挫氣疼痛。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