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神丸中加入橘紅,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化痰: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三神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等症,橘紅的加入可以幫助宣肺化痰,利氣降逆,緩解痰濕對肺部的阻礙,進而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 燥濕化痰:橘紅還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以幫助去除肺部的濕氣,減少痰液的形成。對於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橘紅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三神丸方劑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原因在於延胡索的藥性與功效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佳的療效。
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功效。其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阻滯所致的疼痛。
三神丸方劑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而延胡索的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功效有助於改善女性經期不順、痛經、血瘀經閉等症狀。同時,延胡索還能緩解精神壓力、舒緩情緒,與其他藥材配合,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三神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當歸,這是由於當歸在中醫理論中被譽為“血中之聖藥”。首先,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虛狀態。對於一些因血虛引起的症狀,如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當歸能起到良好的調理作用。其次,當歸還具有調和營衛的功能,能幫助身體維持內部的平衡,增強免疫能力,從而提高整體健康水平。此外,當歸的藥性溫和,能與其他藥材協同發揮作用,使整個方劑的療效更為強大。因此,將當歸納入三神丸的配方中,能夠更好地針對不同的病症,特別是在治療女性相關疾病時,其效果尤為突出,充分體現了中醫藥學的智慧與調和理念。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神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針對婦女氣血失調所致的痛證,尤其以「血氣相搏」為核心病機。所謂「血氣相搏」,指氣滯與血瘀相互糾結,導致經絡阻塞不通,表現為「腹中刺痛,痛引心端」,其疼痛性質為尖銳、固定,且可能牽連胸腹。此外,「經行澀少」或「經事不調」進一步說明此方適用於血行不暢、月經量少或週期紊亂伴隨疼痛者,屬實證或寒瘀證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草烏頭為君藥,生熟分用
- 生草烏:性烈而辛溫,擅逐寒濕、開通經絡,破積滯之力強,直接針對寒凝血瘀之痛。
- 炒草烏:經炮製後毒性稍減,仍保留溫通之性,側重於緩解深層寒凝。
- 燒存性:部分炭化後辛散之性內斂,兼具止血作用,可能用於防瘀久化熱傷絡,或調整經血過少。
- 三種製法合用:形成「破瘀—溫通—收斂」的層次,既攻逐病邪,又防藥性過猛傷正,體現「三神」之妙。
醋面糊為丸,佐藥協同
- 醋製:醋味酸斂,能引藥入肝經血分,增強散瘀止痛之效,同時緩解草烏燥性。
- 麵糊為丸:緩和藥性,延緩釋放,避免峻烈傷胃。
引經藥與辨證送服
- 井花水(清晨井水)送下:取其清涼之性,制約草烏溫燥,用於熱瀉者。
- 甘草湯(赤痢):甘草緩急和中,解毒製約草烏毒性,適用於鬱熱夾瘀。
- 乾薑湯(白痢):乾薑溫中散寒,強化草烏溫性,針對純寒濕證。
- 生薑甘草湯(赤白痢):生薑散寒、甘草調和,寒熱並治。
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以草烏為核心,通過其溫通逐瘀之力,破除腹中寒凝血滯,調暢氣血;配伍製法與送服法針對不同兼症調整藥性方向,體現「異病同治」的辨證思維。全方側重「通」法,適用於寒濕瘀阻之實證痛經或痢疾,但須嚴格控制劑量(如綠豆大、每次僅5丸),顯示古人對毒烈藥物的謹慎運用。
傳統服藥法
草烏頭3兩(1兩生,1兩熟,炒1兩)。燒存性,研為末,以醋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空心每服5丸,瀉,用井花水送下;赤痢,甘草湯送下;白痢,乾薑湯送下;赤白痢,生薑、甘草湯送下。
忌魚腥、生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神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組成:斑蝥1分,石決明1枚,麝香(研)1分。 主治:瘰癧。
三神丸,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枳殼(炒,去瓤)、皂角(燒存性)、五倍子各等分。 主治:痔疾。
三神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七。 組成:蒺藜子(炒)1兩,海桐皮(銼)1兩,草烏頭(鹽炒熟,去鹽不用)1兩。 主治:一切癬。
三神丸,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附子半兩(燒令半黑),芫花1兩(醋拌炒令黃),皂莢1兩(不蛀者,去皮子,炙焦黃)。 主治:傷寒表裏不解。
三神丸, 出處:《臨證指南醫案》卷七。 組成:五味子、補骨脂、肉果。 主治:溫補腎陽,收澀止痢。主治:痢久傷腎陰,下焦坎陽亦衰,八脈不固,腸膩自滑而下,納谷運遲。
三神丸, 出處:《濟生》卷六。 組成:橘紅2兩,延胡索(去皮,醋煮)1兩,當歸(去蘆,酒浸,醋略炒)1兩。 主治:婦女血氣相搏,腹中刺痛,痛引心端;經行澀少;或經事不調,以致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