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水散

XIAN SHU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九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18%
肝經 18%
心經 10%
膀胱經 8%
腎經 8%
大腸經 8%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陷水散中包含大戟,主要因其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效。

大戟味辛、苦,性寒,入肺、腎、膀胱經,具有瀉水消腫、逐痰止咳之功效。其性峻烈,擅治水腫脹滿、痰飲喘咳、胸腹積水、水氣浮腫等症。

陷水散乃治水氣浮腫之方,大戟利水之力強,可迅速排除體內積水,故為方中重要藥材之一。

陷水散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之效。陷水散主要針對水腫、腹脹等症,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滯,有助於水液代謝,消除水腫。
  2. 補血益氣: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能補血養血,益氣生津。陷水散中常加入其他補氣藥物,當歸可輔助補氣,促進元氣恢復,增強機體抵抗力,利於水腫消退。

陷水散中使用陳皮,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理氣燥濕之功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其善於行氣化痰,燥濕健脾,對於因脾虛濕困、痰濁阻滯所致的陷水症,具有疏理氣機,燥濕化痰的作用。

此外,陳皮還能健脾和胃,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進一步增強機體抵抗力,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治療陷水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陷水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雞峰普濟方》| 張銳 的記載,陷水散主治「十種水氣極甚,腫從腳起,入腹難忍」之證。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陷水散由以下三味藥組成:

  • **大戟(半兩):**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脾、腎經。功效為瀉水逐飲,消腫散結。在此方中為君藥,取其峻下逐水之功,直達病所,消除體內積聚之水濕。
  • **當歸(一兩):**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功效為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在此方中為臣藥,考慮到水腫日久,恐耗傷氣血,故用當歸補益氣血,且其活血之性有助於推動水濕運行,加速水腫消退。
  • **陳皮(一兩):**性味辛、苦、溫。歸脾、肺經。功效為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在此方中為佐藥,協助大戟行水消腫,同時理氣健脾,防止大戟峻下傷正,並可運化水濕,增強療效。

綜合分析

陷水散以大戟為君,強力瀉水逐飲;以當歸為臣,補益氣血,活血利水;以陳皮為佐,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三藥合用,既能峻下逐水,又能兼顧氣血,標本兼治,故可有效治療水氣壅盛,腫脹難忍之證。

此方藥力峻猛,主要針對水濕壅盛之實證。大戟直搗病所,迅速排除體內積水;當歸補益扶正,防止攻伐太過;陳皮理氣燥濕,協助水濕運化。三藥配伍,攻補兼施,使水濕得去,氣血得復,從而達到消腫除滿之目的。

另外,古文中還提到了「逐水散」,雖未詳細說明其配伍比例及煎服方法,但其組成中亦包含了利水消腫的藥物:

  • 生章陸: 推測為商陸,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脾、腎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之功效,與大戟功效相近。
  • 赤豆: 性味甘、酸、平。歸心、小腸經。具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之功效。
  • 鯽魚: 性味甘、平。歸脾、胃、大腸經。具有健脾利濕,和中開胃,活血通絡之功效。

由此可見,古代醫家在治療水腫病證時,常選用多種具有利水消腫功效的藥物,並根據病情的不同,靈活組方,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總之,陷水散以其峻猛的瀉水逐飲之力,配以補益氣血、理氣健脾之品,共奏消腫除滿之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標本兼顧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大戟半兩,當歸1兩,陳皮1兩。
上為細末。
每服5錢,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臨臥腹空時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陷水散,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大戟半兩,當歸1兩,陳皮1兩。 主治:十種水氣極甚,腫從腳起,入腹難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