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牡蠣散中包含牡蠣,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平肝潛陽:牡蠣性寒鹹,入肝經,能平息肝陽上亢,鎮靜安神,對於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耳鳴、失眠、心悸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軟堅散結:牡蠣具有軟堅散結之效,對於瘰癧、癭瘤、乳房腫塊等實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牡蠣散中使用牡蠣,不僅能平息肝陽,還能軟堅散結,達到治療目的。
在中藥方劑「牡蠣散」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利用人參補氣固表、生津止渴的功效。人參能夠補氣固表、生津止渴,對於治療氣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氣虛導致的疲勞乏力、口渴難耐等症狀。
牡蠣散方劑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牡蠣散主要治療虛寒性疾病,而黃耆性溫,具有補氣固表之效。牡蠣散中加入黃耆,可增強機體正氣,抵禦外邪侵襲,防止疾病復發。
- 協同作用: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鎮心安神、軟堅散結之效。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生津之效。兩者配合,可達到寒熱相濟、陰陽調和的效果,提高藥效。
牡蠣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量:
一、滋陰補血,調和陰陽:牡蠣散主治心悸失眠,而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活血、養血安神之效。牡蠣性寒,味鹹,能平肝潛陽、鎮心安神。兩者配伍,一溫一寒,陰陽調和,相輔相成,可更好地改善心悸失眠症狀。
二、改善血瘀,促進血液循環:牡蠣散中亦有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藥物,而當歸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兩者合用,可加強活血化瘀之效,改善心血瘀阻,進而緩解心悸失眠。
中藥方劑「牡蠣散」的組成中,包含熟地黃,是因為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的作用。熟地黃能夠改善血虛和陰虛引起的症狀,如面色蒼白和腰膝酸軟。其主要作用是補血滋陰,幫助方劑改善腎虛症狀。熟地黃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對腎虛的改善效果更為顯著。
在中藥方劑「牡蠣散」中加入麻黃,主要是利用麻黃發汗解表、平喘利水的功效。麻黃能夠發汗解表、平喘利水,對於治療風寒感冒、哮喘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風寒感冒或哮喘導致的症狀。
主治功效
牡蠣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原始資料和眾多古籍文獻,牡蠣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盜汗:尤其是婦人產後陰虛盜汗,睡中汗出,醒後汗止。也可用於虛勞盜汗、自汗不止等。
- 虛勞:包括虛勞引起的小便出血、心悸、夢遺、肺萎勞嗽、肌肉消瘦、四肢無力等。
- 傷寒:傷寒後出現的虛汗不止、心悸、下痢煩渴等症狀。
- 金瘡:外傷疼痛、出血不止。
- 其他:例如男子陰下濕癢、婦人尿血、白帶過多、小便失禁等。
治療原理
牡蠣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斂陰止汗:牡蠣為方中主藥,其味鹹、性微寒,具有收斂固澀、平肝潛陽的功效。能夠收斂浮越於外的陽氣,從而達到止汗的目的。
- 如《醫心方》所載:“《千金方》牡蠣散治臥即盜汗、頭痛方:牡蠣(三兩,熬),術(三兩),防風(三兩)上三味,酒服方寸匕,日一,止汗之驗無出於此,一切泄汗皆愈。”
- 又如《太平聖惠方》:“治虛勞盜汗。牡蠣散方。牡蠣粉(一兩),麻黃根(一兩)...敗蒲扇灰(一兩)。...不計時候。溫服。”
益氣固表:方中常配伍黃耆、人參等補益藥物,以增強機體的正氣,固護體表,防止汗液過度外泄。
- 例如《類證治裁》提到:“〔斂汗〕,牡蠣散,黃耆,麻黃根,牡蠣,小麥”。此處明確指出牡蠣散中含有黃耆,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
- 《太平聖惠方》中牡蠣散方也常見配伍人參、白朮等補氣健脾藥物,例如:“牡蠣散方...白茯苓,人參(去蘆頭),白朮,白芍藥,麻黃根(以上各三分)。...治傷寒。脈候軟弱。神氣羸劣。虛汗不止。”
滋陰補血:對於陰虛血虧所致的病症,方中常配伍熟地黃、當歸等滋陰養血的藥物。
- 原方中提到熟地黃滋陰補血,填精益髓,與牡蠣配伍,可以滋補陰液,從而減少盜汗的發生。
清熱除煩:對於熱勞或傷寒後期出現的熱象,方中常配伍黃芩、黃連等清熱藥物。
- 《太平聖惠方》中治療“治熱勞百節煩疼。漸漸羸瘦。不能飲食。日晚或惡寒。兼盜汗”的牡蠣散方中,就配伍了黃連、黃芩等清熱藥物。
活血止痛:對於金瘡等外傷,牡蠣散則以牡蠣粉外用,並配伍石膏等藥物,起到止痛生肌的作用。
- 如《外臺秘要》記載:“古今錄驗療金瘡止痛,牡蠣散方。牡蠣(二分熬),石膏(一分)上二味下篩,以粉瘡,痛即止。”
- 《太平聖惠方》亦有類似記載:“治金瘡。止痛牡蠣散方。牡蠣(半兩)、石膏(一分)...以封瘡上。”
總結
牡蠣散是一個應用廣泛的方劑,其核心藥物牡蠣具有收斂固澀、平肝潛陽的功效,通過配伍不同的藥物,可以針對不同的病因病機發揮作用。
從各個醫書記載可見,牡蠣散的配伍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變化。這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思維。 例如:
- 治療虛汗,常與黃耆、麻黃根、防風等補氣固表藥物同用。
- 治療陰虛盜汗,常與熟地黃、當歸等滋陰養血藥物同用。
- 治療熱象明顯者,常與黃芩、黃連等清熱藥物同用。
- 治療外傷,則以牡蠣粉外用,並可配伍石膏、黃丹等藥物。
因此,在臨床應用牡蠣散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牡蠣(煅)、小麥面(炒黃)。
研末。
豬膽汁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滋陰補血、益氣養血之功,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牡蠣散, 出處:《得效》卷七。 組成:牡蠣末。 主治:不渴而小便失利。
牡蠣散, 出處:《得效》卷十二。 組成:牡蠣粉。 主治:外腎腫大,莖物通明。
牡蠣散,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牡蠣1塊(用破草生包縛,入火內煅令通紅,去火候冷取出研)。 主治:收斂瘡口。主治:臁瘡。
牡蠣散, 出處:《局方》卷八。 組成:黃耆(去苗土)1兩,麻黃根(洗)1兩,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1兩。 主治:斂汗固表。主治:虛勞不足,自汗盜汗,心悸遺精。
牡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枯白礬4兩,黃丹(炒)2兩,牡蠣粉2兩。 主治:陰囊兩傍生瘡,或陰濕水出,甚癢甚苦,夜則抓之無足,後必自痛,或兩腋及腳心常汗濕者。
牡蠣散, 出處:《産寶》。 組成:牡蠣2錢,人參2錢,黃耆(生)2錢,當歸3錢,熟地3錢,麻黃根(麻黃發汗,根止汗,宜用根)1錢,小麥麸皮(炒黃)2錢。 主治:婦人産後,陰虛盜汗,睡中汗出,覺則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