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寶
中醫經典《產寶》,乃浦江倪氏枝維(字佩玉,號鳳賓)於雍正六年所著,並經後世多位醫家推崇與刊刻(道光、同治、光緒年間),足見其學術價值與臨床意義之深遠。本書作為重要的產科醫學著作,以其對產後生理病理的深刻洞察及系統性的診療指導,成為中醫產科學的基石之一。其核心思想貫穿於對氣血調和、脾胃強健的重視,並強調辨證施治,為產後調理與病症治療提供了寶貴依據。
全書開宗明義,於《產後總論》中指出:「凡病皆起於氣血之衰,脾胃之弱,而產後為尤甚。」此為《產寶》立論之根本。產婦經歷分娩,耗氣失血,腠理空疏,臟腑功能暫時衰弱,故氣血虧虛、脾胃不足成為諸多產後病症的內在基礎。書中特別強調「治血必先理氣,氣行血行,氣滯血滯」,以水火互蒸為喻,闡釋氣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揭示了理氣對於活血化瘀、生新止痛的關鍵作用。因此,扶助正氣,調理氣血,成為產後治療的首要原則。
基於這一核心思想,本書將「大補氣血」置於產後治療的首位,即使存在其他病症,也多從末治。然需注意的是,這種滋補並非一概而論。書中提出,對於惡露尚未排淨者,需謹慎使用純補之藥,以免滯血;對於瘀滯疼痛,則應避免「攻血峻藥」,如莪朮、荊三稜之屬,認為這些藥物破血同時「蝕氣」,耗損元氣,反而有害。這體現了本書在運用補法時,兼顧產後有瘀的生理特點,強調「於行血中理氣」,溫和化瘀生新。
書中詳細分析了產後常見病症及其治療原則:
一、惡露不盡與腹痛:認為多由氣虛下陷、瘀血阻滯所致。經典方劑《生化湯》是治療此類病症的核心用方,強調其行血化瘀、生新補虛的功效。配合益母膏使用,能助化瘀血。對於腹痛,尤其因血塊滯留引起的疼痛,書中嚴戒「輕用攻血峻藥」,推薦溫熱方法,如飲用薑艾酒並配合熱敷,以溫經活血,助血塊消散。
二、血崩與血暈:對血崩進行了細緻的分類:見紫色有塊者,需化瘀為主;見鮮紅血崩者,則急需補氣養血,以《生化奪命湯》等方急救。血暈則多為氣血兩虧所致,書中記錄了如韭菜醋熏鼻以促蘇醒的急救法,隨後需配合補益氣血的方劑善後。這些急症處理方法,顯示了本書對產後危重情況的應對策略,強調在危急時刻扶助正氣、回陽固脫的重要性。
三、痰閉搐搦等:書中視此類證候(如黃子畬序中所述)為「血虛生風」之象,狀類中風,但其根源在於氣血大虧、營衛不和。治療應使用「扶正之品」,如《滋榮活絡湯》,配合化痰通絡藥物,而非誤作外感風邪任意表散,否則將加重虛弱而成危殆。這再次印證了本書「扶正為先,辨證施治」的核心思想。
除了藥物治療,本書對產後婦女的生活起居和飲食禁忌亦給予了詳細指導,視之為產後康復不可或缺的環節。在生活起居方面,建議初產後應稍坐片刻再臥床,利於惡露排出;強調保暖,避免受寒,尤其強調頭七日內避免洗頭洗腳,以防風寒侵襲導致病症。在飲食方面,主張清淡,初期(頭七日)僅食白粥、米湯等易消化之品,嚴禁油膩、生冷;滿月後方可適量進食雞蛋、肉類等滋補之物,並需控制飲酒。這些看似瑣碎的叮嚀,實則體現了對產婦生理狀態的細緻關懷,通過護衛陽氣、避免邪侵來輔助機體恢復。
《產寶》收錄了多種經典方劑,以《生化湯》為代表,這些方劑既注重調補氣血,又兼顧化瘀止痛。書中並非僵化地列出固定方,而是強調「應根據病情靈活加減藥材」,如氣短加人參、口渴加麥冬等,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因人因時因病制宜的靈活性。這種靈活運用方藥的原則,使得本書的診療方法更具實用性和針對性。
從學術價值來看,《產寶》融匯諸家學說(如引述丹溪論產),由博返約,「握要探原」,提出了「氣血為本,脾胃為基,扶正為先,理氣活血」的產後病診療體系。它不僅是一部實用的臨床手冊,更是中醫產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典範。其對產後生理病理的深入分析,對諸多常見及急重病症的辨治思路,為後世中醫產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並被讚譽為「濟人寶筏」、「可治天下」(喻其得綱領而能應萬變)、「合乎準繩」的著作。
總之,《產寶》一書,上承古訓,下啟後學,以其獨特的理論視角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系統闡述了產後氣血調理的核心地位、常見病症的辨證論治、生活起居與飲食的禁忌與指導、以及急症的應對策略。倪氏及其後繼者們透過本書,糾正了當時醫界對產後病「見證治證,不審本原」,甚至誤用攻伐藥物損害正氣的弊端,回歸到扶助正氣、調和氣血的根本。其理論精闢,方法實用,至今仍對中醫產後護理和疾病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中醫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珍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