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寶》~ 類傷寒 (1)

回本書目錄

類傷寒 (1)

1. 類傷寒

產後發熱,惡寒頭痛,勿誤為太陽症;寒熱往來,胸滿脅痛,勿誤為少陽症。

凡此皆因氣血兩虛,陰陽不和,有類外感而實非外感也。即或偶冒風寒,亦當以末治之。夫以脫血之後,而有發熱惡寒、頭疼脅痛等症,設投以散劑,重發其汗,則病未消,而元氣已消,其害可勝言哉!

仲景云:「亡血家慎勿發汗。」丹溪云:「產後萬不可表。」斯言盡之矣。況生化湯有芎、姜二味,亦寓發散之義,就本方照後量加之法,速服數劑,諸症自除。

白話文:

產後發燒,怕冷頭痛,不要誤認為是太陽病。如果出現忽冷忽熱、胸悶肋痛,也不要誤認為是少陽病。這些情況大多是因為氣血兩虛、陰陽失調所導致,看起來像外感,但實際上並非外感。即使偶爾真的受了風寒,也應該用補虛的方法治療。因為產後失血,身體虛弱,如果又發燒怕冷、頭痛肋痛,這時若用發散的藥物來發汗,不但病不會好,反而會更加耗損元氣,造成的傷害難以言喻。

張仲景說過,失血的人千萬不要發汗。朱丹溪也說,產後絕對不可以發散。這些話說得非常到位。何況生化湯裡有川芎和生薑這兩味藥,也帶有發散的含義。所以應該按照生化湯的原方,並根據情況增加藥量,趕緊服用幾劑,各種症狀自然會消除。

2. 生化湯量加法

感冒風寒加防風四分,不應加連須蔥頭兩個;嘔吐加藿香三分,生薑二錢;汗多氣短加人參二錢;汗出微喘亦加人參二錢;煩渴加麥冬一錢,五味子十粒;有痰加橘紅四分;傷食加神麯一錢;傷肉食加山楂一錢,砂仁末六分。

潮熱自汗、譫語便閉,勿認為陽明症;口燥舌乾咽痛,勿認為少陰症。夫產後潮熱自汗譫語,悉屬陽虛,與陽明症之熱邪入腑迥異;口燥舌乾咽痛,多由血竭,與少陰症之熱邪鑠腎懸殊。至於便閉,並非熱邪結聚胃中致有燥屎,豈可妄議攻下?蓋產後勞倦傷脾,運化為難,兼之津液內竭,十九患此,並宜服養正通幽湯以潤之,保無他患。

白話文:

生化湯劑量加減法:

如果感冒又受了風寒,可以加入防風一錢。不應該加入連根的蔥白兩根。如果出現嘔吐,可以加入藿香一錢,生薑六錢。如果汗多又氣短,可以加入人參六錢。如果汗出且稍微喘氣,也加入人參六錢。如果感到煩躁口渴,可以加入麥門冬三錢,五味子十粒。如果有痰,可以加入橘紅一錢。如果因為吃太多東西消化不良,可以加入神麯三錢。如果吃太多肉食消化不良,可以加入山楂三錢,砂仁末二錢。

產後出現潮熱、自汗、胡言亂語、便秘,不要認為是陽明症。如果口乾舌燥、咽喉疼痛,不要認為是少陰症。產後出現潮熱、自汗、胡言亂語,全部屬於陽虛的表現,和陽明症的熱邪侵入腑臟有很大的不同。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多半是血虛導致,和少陰症的熱邪損耗腎陰大不相同。至於便秘,並不是熱邪積聚在胃裡,導致大便乾燥,怎麼可以隨便使用攻下藥呢?產後因為勞累過度傷了脾胃,導致運化功能困難,加上體內津液不足,十有八九會發生便秘。應該服用養正通幽湯來潤燥,這樣就能確保沒有其他問題。

3. 養正通幽湯

川芎(二錢),當歸(六錢),甘草(炙五分),人參(一錢),黃耆(生二錢),陳皮(一錢),桃仁(去皮尖研十一粒),黑芝麻(炒研二錢),肉蓯蓉(酒洗一錢)

上藥用水二盞。煎七分稍熱服。

汗多加麻黃根。(麻黃髮汗。根止汗。宜用根。)五分。口燥加麥冬一錢。腹滿咽乾便結加枳殼六分。汗多譫語便實加茯神二錢。炒酸棗仁一錢。柏子仁一錢。生白朮二錢。

白話文:

養正通幽湯

藥材組成:川芎(八克)、當歸(二十四克)、炙甘草(二克)、人參(四克)、生黃耆(八克)、陳皮(四克)、去皮尖研磨桃仁(十一粒)、炒過研磨的黑芝麻(八克)、酒洗過的肉蓯蓉(四克)。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加兩碗水煎煮,煎至剩七分,稍微溫熱時服用。

加減變化:

  • 如果出汗多,可以加入麻黃根(麻黃發汗,麻黃根止汗,所以適合用根),用量二克。
  • 如果口乾舌燥,可以加入麥門冬,用量四克。
  • 如果腹脹、喉嚨乾、便秘,可以加入枳殼,用量二點四克。
  • 如果出汗多、說胡話、大便硬結,可以加入茯神,用量八克,炒過的酸棗仁,用量四克,柏子仁,用量四克,生白朮,用量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