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翣膏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烏翣膏主要用於治療麻疹、風疹等外感風熱所致的疹出不暢、瘙癢難忍等症狀。升麻性微寒,味辛,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之功效,可以幫助疹子順利透發,減輕瘙癢。
- 升陽散邪,促進血液循環: 升麻具有升陽散邪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疹子的消退和癒合。
因此,烏翣膏中加入升麻,可以起到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升陽散邪、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達到治療麻疹、風疹等疾病的效果。
烏翣膏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鎮驚熄風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痙攣抽搐等症狀。
羚羊角性寒,味鹹,歸肝、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熄風、平肝潛陽的功效。在烏翣膏中,它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能有效地清熱解毒,平息肝陽,鎮驚止痙,改善熱病神昏、痙攣抽搐等症狀。同時,羚羊角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進一步加強其鎮驚熄風的效果。
烏翣膏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艾葉性溫,入脾、肝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效。烏翣膏多用於治療寒濕所致的疼痛腫脹,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而艾葉的溫經散寒作用能有效緩解寒邪凝滯,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 殺菌止癢,促進癒合:艾葉還具有抗菌消炎、止癢止血的作用,對於皮膚病、創傷感染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烏翣膏中加入艾葉,不僅能幫助消炎止痛,還能促進傷口癒合,預防感染,提高治療效果。
烏翣膏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疼痛: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烏翣膏治療的各種疼痛症狀,如經痛、腹痛、腰痛等,使患者更加舒適。
- 補充氣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補血調經、滋陰養血的作用,可以緩解烏翣膏中某些藥物對氣血的損耗,提升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白芍在烏翣膏中起到緩解疼痛、補充氣血的作用,使其療效更佳。
烏蠋膏中加入通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 通草性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乳之效。烏蠋膏常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水腫、乳癰等症,而通草的利水消腫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增強方劑的療效。
- 引藥上行: 通草性輕,善於上行,可以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向上,更有效地治療上焦病症。烏蠋膏中多以解毒消腫藥材為主,而通草可以引導藥力上行至頭面部,更有效地治療頭面部的病症。
烏翣膏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烏翣膏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而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 滋陰生津: 生地黃能滋陰生津,補充體內津液,對於熱毒瘡瘍引起的津液虧損,可以起到緩解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生地黃在烏翣膏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滋陰生津的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烏翣膏中包含豬脂膏,主要原因有二:
- 滋潤養陰: 豬脂膏性潤滑,能滋潤皮膚,防止乾燥龜裂,有助於藥物滲透,提高療效。烏翣膏常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燙傷等,豬脂膏的滋潤作用能減輕患者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 增稠成膏: 豬脂膏具有一定的黏稠性,能將藥物成分黏合在一起,形成膏狀,方便塗抹於患處,同時也能減緩藥物揮發,延長藥效。
主治功效
烏翣膏主治功效分析
概述
烏翣膏,出自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古籍記載其主治「脾熱,喉腫塞」。綜合考量其組方及相關文獻,此方主要針對因臟腑積熱上壅所致的咽喉腫痛、不利等症狀。其治療原理在於清熱解毒、活血散瘀、疏通氣機,使咽喉局部腫脹消退,恢復氣機暢通。
成分分析及功效
烏翣膏由升麻、羚羊角、艾葉、白芍、通草、生地黃及豬脂膏等七味藥材組成。各藥物之功效如下:
- 升麻: 具有發汗解表、疏風止痛的功效。可引導鬱熱外達,緩解因熱毒壅盛引起的咽喉腫痛。
- 羚羊角: 性寒,具平肝熄風、涼血定驚之效。可清解熱毒,防止熱邪擾亂心神。
- 艾葉: 性溫,能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雖與整體清熱之原則略有差異,但能助於推動氣血運行,散開局部瘀滯,緩解腫痛。
- 白芍: 具有養陰補虛、調和營衛的功效。可緩解熱邪傷陰所致的津液不足,同時調和氣血,使藥效更為溫和。
- 通草: 具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可導引體內濕熱下行,消除咽喉局部腫脹。
- 生地黃: 具有滋陰降火、潤燥滑腸之效。可清解熱毒,滋養陰液,緩解熱邪耗傷津液所致之口乾咽燥。
- 豬脂膏: 具滋陰潤肺、益氣固精的作用。可滋潤咽喉,緩解乾燥不適,同時作為賦形劑,使藥物更易於局部吸收。
治療原理
綜合以上分析,烏翣膏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
- 清熱解毒: 羚羊角、通草、生地黃等藥物清熱解毒,針對咽喉局部之熱毒邪氣。
- 疏通氣機: 升麻可升散鬱熱,艾葉可活血散瘀,促進局部氣血運行,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腫脹。
- 滋陰潤燥: 白芍、生地黃及豬脂膏可滋養陰液,緩解熱邪傷陰所致的津液虧損,潤澤咽喉。
- 消腫止痛: 通草利水消腫,升麻疏風止痛,諸藥合用,可有效緩解咽喉腫痛,恢復咽喉正常功能。
古籍文獻佐證
古籍文獻多有記載,支持烏翣膏治療咽喉腫痛的功效:
- 《本草綱目》: 引李東垣之言,指出咽喉之病多因火邪,而射干能降火,為咽喉要藥。孫思邈《千金方》中有烏翣膏,可見古人對此方治療咽喉疾病之肯定。
- 《幼幼新書》: 提及「喉嚨者,脾胃之候。若臟熱喉則腫塞,神氣不通,烏翣膏主之方」,明確指出烏翣膏治療臟腑熱盛所致的咽喉腫塞。
- 《外臺祕要》: 記載「千金烏翣膏,喉嚨者,脾胃之候。若藏熱,喉則腫塞,神氣不通方」,再次佐證烏翣膏治療熱盛咽喉腫痛的功效。
- 《神農本草經疏》: 提及孫真人《千金方》有烏翣膏,用於治療喉痹,可見此方為古人治療咽喉疾病之常用方。
- 《備急千金要方》: 明確指出「喉嚨者,脾胃之候,若臟熱,喉則腫塞,氣不通,烏翣膏主之方」,並收錄烏翣膏之方藥及製作方法,並記載「治喉腫痛,風毒衝心胸方」。
總結
烏翣膏為治療因脾胃積熱上壅所致的咽喉腫痛之有效方劑。其組方合理,綜合運用清熱解毒、疏通氣機、滋陰潤燥等方法,使熱邪得解,氣機暢通,腫痛消退。古代醫家對此方亦多有推崇,可見其臨牀療效之可靠。
傳統服藥法
生烏翣10兩,升麻3兩,羚羊角2兩,薔薇根(切)1升,艾葉6株(生者尤佳),芍藥2兩,通草2兩,生地黃(切)5合,豬脂2斤。上(口父)咀,綿裹,苦酒1升淹浸1宿,納豬脂中微火煎,取苦酒盡,膏不嗚為度,去滓。薄綿裹膏似大杏仁,納喉中,細細吞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翣膏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烏翣膏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烏翣膏,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生烏翣10兩,升麻3兩,羚羊角2兩,薔薇根(切)1升,艾葉6株(生者尤佳),芍藥2兩,通草2兩,生地黃(切)5合,豬脂2斤。 主治:脾熱,喉腫塞。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