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翣膏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熱,透疹止癢: 烏翣膏主要用於治療麻疹、風疹等外感風熱所致的疹出不暢、瘙癢難忍等症狀。升麻性微寒,味辛,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之功效,可以幫助疹子順利透發,減輕瘙癢。
- 升陽散邪,促進血液循環: 升麻具有升陽散邪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疹子的消退和癒合。
因此,烏翣膏中加入升麻,可以起到疏散風熱、透疹止癢、升陽散邪、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達到治療麻疹、風疹等疾病的效果。
烏翣膏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鎮驚熄風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痙攣抽搐等症狀。
羚羊角性寒,味鹹,歸肝、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熄風、平肝潛陽的功效。在烏翣膏中,它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能有效地清熱解毒,平息肝陽,鎮驚止痙,改善熱病神昏、痙攣抽搐等症狀。同時,羚羊角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進一步加強其鎮驚熄風的效果。
烏翣膏中加入艾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艾葉性溫,入脾、肝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效。烏翣膏多用於治療寒濕所致的疼痛腫脹,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而艾葉的溫經散寒作用能有效緩解寒邪凝滯,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 殺菌止癢,促進癒合:艾葉還具有抗菌消炎、止癢止血的作用,對於皮膚病、創傷感染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烏翣膏中加入艾葉,不僅能幫助消炎止痛,還能促進傷口癒合,預防感染,提高治療效果。
烏翣膏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疼痛: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烏翣膏治療的各種疼痛症狀,如經痛、腹痛、腰痛等,使患者更加舒適。
- 補充氣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補血調經、滋陰養血的作用,可以緩解烏翣膏中某些藥物對氣血的損耗,提升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白芍在烏翣膏中起到緩解疼痛、補充氣血的作用,使其療效更佳。
烏蠋膏中加入通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 通草性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乳之效。烏蠋膏常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水腫、乳癰等症,而通草的利水消腫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增強方劑的療效。
- 引藥上行: 通草性輕,善於上行,可以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向上,更有效地治療上焦病症。烏蠋膏中多以解毒消腫藥材為主,而通草可以引導藥力上行至頭面部,更有效地治療頭面部的病症。
烏翣膏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烏翣膏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而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 滋陰生津: 生地黃能滋陰生津,補充體內津液,對於熱毒瘡瘍引起的津液虧損,可以起到緩解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生地黃在烏翣膏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滋陰生津的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烏翣膏中包含豬脂膏,主要原因有二:
- 滋潤養陰: 豬脂膏性潤滑,能滋潤皮膚,防止乾燥龜裂,有助於藥物滲透,提高療效。烏翣膏常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燙傷等,豬脂膏的滋潤作用能減輕患者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 增稠成膏: 豬脂膏具有一定的黏稠性,能將藥物成分黏合在一起,形成膏狀,方便塗抹於患處,同時也能減緩藥物揮發,延長藥效。
主治功效
烏翣膏:治療脾熱喉嚨腫塞的傳統方劑
烏翣膏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由升麻、羚羊角、艾葉、白芍、通草、生地黃、豬脂膏等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涼血、消腫的功效,主治脾熱,喉嚨腫塞等症狀。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艾葉:性溫,味苦、辛,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補陽、調經、止血、祛風除濕、安胎、止咳化痰、溫裡溫中、活絡止痛等功效。艾灸療法是通過艾葉的燃燒、灸熱或貼敷等方式,刺激特定穴位,進而達到通經絡的作用。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升麻可治療感冒發燒、頭暈頭痛、口渴、口腔潰瘍、便祕、黃疸、病毒性肝炎、貧血、月經不調、失眠、心血管疾病、風熱上攻、陽明頭痛、雷頭風證、麻疹透發不暢、氣虛下陷、久瀉脫肛、崩漏下血等疾病。
通草:味甘、性寒,歸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肺潤燥的功效。其中,清熱利尿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其能促進腎臟血液循環,增加尿液排泄量,減少水分滯留,有助於治療水腫、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此外,通草還能清肺潤燥,適用於肺熱咳嗽、乾咳少痰等症。
總結:
烏翣膏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由升麻、羚羊角、艾葉、白芍、通草、生地黃、豬脂膏等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涼血、消腫的功效,主治脾熱,喉嚨腫塞等症狀。烏翣膏在中醫臨牀中廣泛應用,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生烏翣10兩,升麻3兩,羚羊角2兩,薔薇根(切)1升,艾葉6株(生者尤佳),芍藥2兩,通草2兩,生地黃(切)5合,豬脂2斤。上(口父)咀,綿裹,苦酒1升淹浸1宿,納豬脂中微火煎,取苦酒盡,膏不嗚為度,去滓。薄綿裹膏似大杏仁,納喉中,細細吞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翣膏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烏翣膏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烏翣膏,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生烏翣10兩,升麻3兩,羚羊角2兩,薔薇根(切)1升,艾葉6株(生者尤佳),芍藥2兩,通草2兩,生地黃(切)5合,豬脂2斤。 主治:脾熱,喉腫塞。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