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茴香湯

XIAO HUI XI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心經 17%
脾經 13%
腎經 13%
膀胱經 10%
小腸經 6%
肺經 6%
胃經 6%
大腸經 3%
膽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小茴香湯中加入川楝子,主要是利用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茴香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主要針對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而川楝子則偏於疏肝行氣,能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疼痛、胃脘脹痛等症狀。

將兩者結合使用,既能溫中散寒,又能疏肝理氣,對於寒邪凝滯、肝氣鬱結所致的腹痛、胸脅疼痛等症狀,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茴香湯中包含茴香,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小茴香湯多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脾胃虛寒引起的脘腹冷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的溫暖性有助於驅散寒氣,促進脾胃運化,緩解疼痛。
  2. 消食化積:茴香亦有消食化積的作用。若因飲食積滯、胃腸功能失調而出現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小茴香湯中加入茴香可以幫助消化積食,改善胃腸功能,緩解不適。

小茴香湯為一味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成分精選,旨在調理人體氣機,溫腎暖肝,特別適用於寒疝腹痛、腰膝冷痛等症狀。在該方劑中,黑豆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其入藥不僅增添藥膳之香,更蘊含深層療效。根據《本草綱目》記載,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補腎益精、活血利水之功,尤善於溫補下元,壯腰膝。在小茴香湯的配方裡,黑豆與小茴香相輔相成,小茴香溫腎散寒,而黑豆補腎固精,兩者結合,既能增強腎臟功能,又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改善因腎虛所致的各種寒性病症具有顯著效果。此外,黑豆還能緩解藥物的燥熱性質,使整體方劑更加溫和,適合長期服用,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小茴香湯在傳統中醫學中應用廣泛,其組成成分之一的桃仁,在方劑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桃仁味苦、性甘而平,歸心、肝、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在小茴香湯中,桃仁主要用於調理氣血,尤其適合於治療因氣滯血瘀所導致的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桃仁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從而緩解疼痛;同時,其潤腸通便之效,對改善腸胃功能亦有裨益。小茴香湯結合了多種草藥的特性,其中桃仁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整體方劑的行氣活血能力,還能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調和臟腑、疏肝解鬱的目的,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華。

小茴香湯中加入青皮,是利用其疏肝理氣之效,以增強全方行氣止痛的作用。

小茴香性溫,善於溫中散寒,止痛,而青皮性辛,微苦,歸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二者合用,一則溫中散寒,一則疏肝理氣,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例如,若患者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腹疼痛,則小茴香湯加入青皮,有助於疏解肝氣鬱結,緩解疼痛。

小茴香湯中一般不會包含牡丹皮。牡丹皮性寒涼,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熱病、血熱妄行、瘀血阻滯等症狀。而小茴香性溫,具有理氣止痛、溫腎散寒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脘腹冷痛、腎虛陽痿等症狀。

兩者功效方向相反,一般不會在同一方劑中使用。若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需要同時使用,則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及體質進行調整,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小茴香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通利水道,利水消腫: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通利水道、利水消腫之功。小茴香湯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困脾、脾胃氣滯等症狀,而木通的利水消腫作用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緩解濕困脾胃所致的腹脹、腹痛、小便不利等症狀。
  2. 佐使小茴香行氣止痛: 木通味甘性寒,兼有行氣止痛之效,可以協同小茴香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加強其治療寒濕阻滯、氣機不暢所致的腹痛、腰痛等症狀的效果。

總之,木通在小茴香湯中起到通利水道、利水消腫和佐使小茴香行氣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小茴香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川楝子:疏肝止痛,清肝火,利尿
  • 茴香: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暖腎
  • 黑豆:補腎益陰,解毒消腫,養血
  • 桃仁:活血化瘀,潤腸通便,止咳
  • 青皮:疏肝破氣,消積化滯,止痛
  •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退虛熱
  • 木通: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

主治

寒濕疝氣,囊腫偏墜。

治療原理

小茴香湯主要針對寒濕之邪侵襲肝經,導致氣機阻滯、血行不暢而成的疝氣。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 茴香為君藥,性溫味辛,歸肝、腎、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是治療寒疝的要藥。
    • 青皮疏肝破氣,行氣止痛,協助茴香疏通肝經氣滯。
    • 川楝子雖性寒,但在方中與溫性的茴香相配伍,既可制約其過於溫燥,又可增強疏肝理氣止痛之功。
  2. 活血化瘀

    • 桃仁活血化瘀,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滯。
    •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既可防止寒邪化熱,又可促進氣血流通。
  3. 利水消腫

    • 木通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有助於排出體內濕邪,減輕囊腫偏墜的症狀。
    • 黑豆補腎益陰,解毒消腫,可增強利水消腫之力。
  4. 標本兼顧

    • 方中以茴香、青皮、川楝子疏肝理氣,溫散寒邪,治其標;以黑豆、桃仁、牡丹皮活血化瘀,補益肝腎,治其本。
    • 諸藥合用,標本兼顧,共奏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之功。

古籍論述分析

多本古籍中提到了“小茴香湯”這個方名,但并非指同一個方剂,而是指用小茴香煎煮的湯劑,作為送服其他藥物的藥引。古籍中記載的小茴香湯主要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1. 治療泌尿系統疾病:如小便淋閉、尿血等,常與黃柏、牡蠣粉、益元散等清熱利濕、通淋止血的藥物同用,如《本草綱目》、《丹溪治法心要》、《本草單方》等均有相關記載。
  2. 治療疝氣:如小腸氣、膀胱氣、疝氣偏墜等,常與金箔、肉蓯蓉、荔枝核、橄欖核等理氣散結、溫陽補腎的藥物同用,如《本草綱目》、《古今醫鑒》、《良朋彙集經驗神方》、《濟陽綱目》等均有相關記載。
  3. 作為多種疾病的藥引:如臍下痛、小腹痛、膀胱氣、白帶等,與相應功效的藥物同用,起到增強藥效、引藥歸經的作用,如《本草綱目》、《壽世保元》、《扁鵲心書》等均有相關記載。

總結

小茴香湯以茴香為君藥,配伍川楝子、黑豆、桃仁、青皮、牡丹皮、木通等藥物,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疝氣、囊腫偏墜。古籍中雖未直接記載這個完整的方劑,但多有以小茴香湯作為藥引治療疝氣的記載,可以佐證該方劑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川楝、小茴香、黑豆、桃仁、青皮、丹皮、木通。
溫經逐冷。
加蔥白、生薑,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小茴香湯, 出處:《幼科金針》卷上。 組成:川楝、小茴香、黑豆、桃仁、青皮、丹皮、木通。 主治:溫經逐冷。主治:寒濕疝氣,囊腫偏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