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黑聖丸方劑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止血止痛: 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後的產物,具有止血、止痛、消腫的作用。黑聖丸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血餘炭可有效止住傷口出血,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 血餘炭能活血化瘀,散瘀止痛。黑聖丸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血餘炭可加強其活血化瘀功效,促進瘀血消散,加速傷口恢復。
總之,血餘炭在黑聖丸方劑中起到止血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有效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
黑聖丸中含有虻蟲,主要原因有二:
1. 逐瘀通絡:虻蟲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經絡,導致的疼痛麻木、肢體不靈等症狀,虻蟲可起到逐瘀通絡的作用。
2. 消腫止痛:虻蟲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腫痛等症狀。
因此,黑聖丸中添加虻蟲,旨在發揮其逐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治療相關病症。
「黑聖丸」方劑中使用「墨」這一味藥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墨,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等,墨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 收斂止血: 墨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症狀,墨能起到止血止痛的功效。
因此,「黑聖丸」方劑中使用「墨」,是為了發揮其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黑聖丸中加入水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水蛭具有破瘀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化解血瘀,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治療因血瘀引起的各種病症。
- 消腫止痛: 水蛭的唾液中含有水蛭素,能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作用明顯,可有效減輕腫脹和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
黑聖丸的組成以水蛭為主要藥材,搭配其他中藥,能發揮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黑聖丸中加入黑豆,是基於其藥性及功效。黑豆味甘性平,入腎、脾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化瘀、烏髮美容等功效。
黑豆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可滋補腎氣、改善腎功能,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此外,黑豆中的黑色素物質能促進頭髮黑色素生成,有助於烏髮養顏。
因此,黑聖丸中加入黑豆,可發揮其多方面的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黑聖丸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羚羊角味苦鹹,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黑聖丸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分瘀熱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高熱、神志不清、口渴、便祕、血尿等,羚羊角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 豁痰開竅: 羚羊角還具有豁痰開竅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痰熱矇蔽、神志昏迷等病症。黑聖丸中加入羚羊角,可以幫助患者清熱解毒,豁痰開竅,恢復神志,起到更全面有效的治療作用。
黑聖丸方劑中包含巴豆,其主要原因在於巴豆具有峻下逐瘀的功效。巴豆味辛、性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臨牀應用於治療腸胃積滯、腹痛便祕、積聚癥瘕等。
然而,巴豆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其毒性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痛、腹瀉等。因此,黑聖丸中使用巴豆時,需嚴格控制用量,並與其他藥材配伍,以減輕其毒性,發揮其瀉下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聖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婦人月水久不通,惡血攻刺,腹內(疒丂)痛,四肢乾瘦」,屬婦科血瘀重證。其病機關鍵在於瘀血內阻、經閉不通,導致腹痛劇烈、形體消瘦。古代醫家運用此方以破血逐瘀、通經散結,尤其針對瘀血久積、新血難生之頑固閉經。
組成藥味與配伍邏輯
胎髮(燒灰)、赤鯉魚皮(燒灰)、香墨:
- 均為「炭類藥物」,古代認為燒灰存性,能散瘀止血、通利血脈。
- 胎髮(血餘炭)善消瘀血兼止血;赤鯉魚皮灰利水消腫,助血行;香墨(古製松煙墨)化瘀兼涼血止血,防破血過猛而傷絡。
虻蟲、水蛭、巴豆:
- 蟲類破血藥(虻蟲、水蛭)直入血絡,搜剔深層瘀血,性峻力猛。
- 巴豆辛熱大毒,攻逐冷積、破癥瘕,與蟲藥協力開通閉塞。
黑豆(醋炒)、麒麟竭(血竭)、羚羊角屑:
- 黑豆醋製活血解毒,緩和蟲藥毒性;血竭散瘀定痛,修復損傷;羚羊角清熱平肝,防瘀久化熱動風。
軟飯為丸,熱酒送服:
- 軟飯護胃,緩和峻烈之性;熱酒溫行血脈,助藥力速達病所。
治療原理與推論
此方以「破血逐瘀為主,兼顧涼血護正」為核心,針對血瘀實證而設:
- 峻攻瘀血:虻蟲、水蛭、巴豆組成「蟲類+峻下」攻堅陣容,破除陳舊瘀阻。
- 炭藥調血:血餘炭、鯉魚皮灰等炭類藥物,既能化瘀又有止血雙向作用,防攻逐過甚。
- 佐治兼證:黑豆、羚羊角解毒性、清瘀熱,血竭化瘀生新,標本兼顧。
適用辨證要點
- 主證:經閉日久、腹痛如刺、按之堅硬、面色晦暗、舌紫黯瘀斑。
- 禁忌推論(依古法原理):氣血虛弱、崩漏失血者非宜,恐傷正氣。
此方體現古代「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治療思想,以「通為補」之法,峻劑緩圖(梧桐子大丸劑),意在漸消頑瘀。
傳統服藥法
胎發1兩(燒灰),赤鯉魚皮3兩(燒灰),虻蟲1分(炒微黃,去翅足),香墨半兩,水蛭1分(炒微黃),黑豆1合(醋拌,炒令黑煙盡),羚羊角屑半兩,麒麟竭半兩,巴豆7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上為末,以軟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黑聖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胎發1兩(燒灰),赤鯉魚皮3兩(燒灰),虻蟲1分(炒微黃,去翅足),香墨半兩,水蛭1分(炒微黃),黑豆1合(醋拌,炒令黑煙盡),羚羊角屑半兩,麒麟竭半兩,巴豆7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主治:婦人月水久不通,惡血攻刺,腹內(疒丂)痛,四肢乾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