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苦楝根湯中包含苦楝皮,主要原因如下:
- 苦楝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熱瀉火,殺滅寄生蟲,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疥瘡、風疹等疾病具有良好的療效。
- 苦楝根為苦楝皮的根部,藥性更強,與苦楝皮相輔相成,可增強藥效。苦楝根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苦楝皮共同使用,可更有效地治療濕熱、蟲毒等病症。
因此,苦楝根湯中包含苦楝皮,是為了發揮其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並配合苦楝根的藥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苦楝根湯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黑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苦楝根相輔相成,加強藥效。苦楝根本身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黑豆的加入,有助於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 補腎益氣,健脾利濕: 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具有補腎益氣、健脾利濕的作用。這對於一些因腎虛、脾虛引起的濕熱症,具有輔助治療的效果,有助於整體調理身體。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楝根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苦楝根湯主治「寸白蟲」,即今日所言之絛蟲(如豬肉絛蟲、牛肉絛蟲)感染。古代醫家觀察到此方對腸道寄生蟲具驅殺效果,尤其針對白色節片狀蟲體排出(寸白蟲)之症,故列為專治此疾之方劑。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苦楝根(去外苦皮)
- 性味功用:苦楝根皮性寒、味苦,有毒,傳統歸肝、脾、胃經,為驅蟲要藥。
- 驅蟲機理:
苦楝皮所含活性成分(如川楝素)能麻痹蟲體神經節,破壞寄生蟲吸附腸壁的能力,使其隨糞便排出。古代經驗顯示其對蛔蟲、絛蟲、蟯蟲均有效,本方專攻絛蟲。 - 去外苦皮:外皮毒性較強,去除可減輕對人體的刺激,保留驅蟲效力。
2. 黑豆20粒
- 輔助作用:
- 緩和毒性:黑豆甘平,能部分中和苦楝根的毒性,降低對脾胃的損傷。
- 補益腸胃:黑豆富含蛋白質,可護養腸道,減輕驅蟲藥的攻伐之性。
- 通便助排:其纖維質有助蟲體排出,避免滯留腸道。
3. 沙糖2錢(調服)
- 誘蟲機制:
砂糖甘甜,可能吸引蟲體聚集,使苦楝根的有效成分更易接觸並麻痹蟲體。 - 矯味調和:改善苦楝根的苦澀味,提高服藥順從性。
三、配伍邏輯與治則
- 攻邪為主:以苦楝根為君藥,直接針對蟲體發揮毒性作用。
- 輔助排蟲:黑豆為佐,既解毒又助通下;砂糖為使,誘蟲且調味。
- 空腹增效:要求「晚飯不可食」,使藥力直達腸道,避免食物稀釋藥效,增強驅蟲效果。
此方體現中醫「驅蟲不忘扶正」的思維,雖以峻藥攻邪,但透過黑豆、砂糖緩和毒性,兼顧人體正氣,為古代寄生蟲治療的典型配伍。
傳統服藥法
苦楝根(去外苦皮),黑豆20粒。
水煎,臨熟入沙糖2錢調服。晚飯不可食,待藥氣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苦楝根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苦楝根(去外苦皮),黑豆20粒。 主治:寸白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