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豆湯

黑豆湯

HEI DO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治理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33%
脾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豆湯以黑豆為主要藥材,主要原因如下:

一、藥性功效: 黑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利水、烏髮美容等功效。

二、營養豐富: 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其中包括豐富的鐵質、鋅、維生素E等,這些營養素對於人體的健康維持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黑豆作為黑豆湯的主要藥材,具有藥食同源的特性,既能提供營養,又能改善身體狀況,因此被廣泛應用於中藥方劑中。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豆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瘡痘未作膿,心膈躁,睡不安」。瘡痘初期,熱毒內蘊,若未化膿透發,熱邪上擾心肺,則見心煩、胸膈悶躁、夜臥難安。此時需清熱解毒、導邪外達,兼以安神緩急。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黑豆(炒,去皮)

    • 《本草綱目》載黑豆「解毒散熱,利水下氣」,炒用減其寒性,保留解毒之效。去皮後輕清上浮,助邪外透。
    • 瘡痘初期,熱毒鬱表未潰,黑豆能透發血分熱毒,兼滋養津液,緩解燥熱傷陰之弊。
  2. 甘草(半炙半生)

    • 生甘草清熱解毒,炙甘草補益中焦,調和藥性。二者合用,既清解瘡痘熱毒,又顧護脾胃,防苦寒傷正。
    • 《傷寒論》中甘草多用於緩急安神,此處亦能平息心膈躁動,改善睡眠。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 透毒與清熱並行:黑豆辛涼透表,引熱毒外散;甘草解毒緩急,共成清透之勢。
  • 潤燥安神兼顧:黑豆潤而不滯,甘草甘緩和中,針對熱毒內擾所致心煩不寐,標本同治。
  • 煎服法意義:以漿水(發酵米汁)煎藥,取其輕揚之性助藥力上行;空心服使藥效直達病所,分次溫服避免過劑傷正。

總評
此方簡潔,針對瘡痘初起熱毒未潰、心神受擾之證,透過透發與清解並舉,兼顧津液與中焦,體現「輕可去實」的治法思想。

傳統服藥法


黑豆半升(炒,去皮,揀淨者4合,為末),甘草1兩(半炙半生,為末)。
上藥綿裹,以漿水3升,煎至1升,去滓,空心分2次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腳氣病容易流眼淚痢疾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心情煩燥吞咽障礙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黑豆湯, 出處:《痘治理辨》。 組成:黑豆。 主治:瘡痘未作膿,心膈躁,睡不安。

黑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九。 組成:黑豆(搗碎)半升,生薑(細切)4兩。 主治:溫氣滑血。主治:婦人妊娠,子死腹中。

黑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黑豆2合(生用),羌活(去蘆頭)、惡根實(去莖,洗,銼,焙)。 主治:目風赤熱痛。

黑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四。 組成:黑豆1升半(淘洗),檳榔(銼)5枚,桑根白皮(銼,炒)1升。 主治:腳氣。小便少,四肢腫。

黑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黑豆半升(炒,去皮,揀淨者4合,爲末),甘草1兩(半炙半生,爲末)。 主治:赤白痢,服諸藥不癒者。

黑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黑豆(小者)1升,防風(去叉)2兩,甘草(炙,銼)1兩,麥門冬(去心)1兩。 主治:心膈虛煩,燥渴至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