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豆熨
HEI DOU YU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33%
脾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豆熨方劑中包含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止痛的功效。其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能滋養腎氣,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二、黑豆外用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將黑豆炒熱後,敷於患處,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黑豆在黑豆熨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內調腎氣,又能外敷活血,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黑豆熨」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久坐卑濕,忽陰囊虛腫,氣上築」,意指長期處於潮濕環境或久坐不動,導致下半身氣血凝滯、水濕停聚,突發陰囊水腫脹大,伴隨氣機上衝不適。此症與中醫「濕邪下注」「寒濕阻絡」相關,濕濁鬱滯肝腎經脈,氣化失常而腫脹,寒氣凝結則氣逆不暢。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主藥黑豆
- 黑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傳統用於利水消腫、活血祛風。《本草綱目》載其能「治腎病,利水下氣,制諸風熱」。以米醋炒製,醋性酸收,可引藥入肝經,增強散瘀通絡之效,協同黑豆溫通下焦氣血。
外用熨法原理
- 熱熨作用:青布包裹炒熱黑豆熨貼心腹,透過溫熱刺激促進局部氣血循環,散寒除濕。熱力助陽氣蒸化水濕,改善陰囊腫脹。
- 經絡導引:心腹為任脈及脾胃所主,熨此處可調暢中焦氣機,使濕濁下行;配合花椒、蔥湯淋熨腰胯(肝腎經所過),花椒辛溫散寒,蔥白通陽發表,二藥煎湯外淋能溫通經絡、發散寒濕,進一步疏解下焦鬱滯。
厚衣覆蓋下部
此舉旨在保持下半身溫度,避免寒濕再侵,輔助藥力持續發揮。外治法後續內服藥物,標本兼治,先以外用溫通緩急,再以內服調理根本。
三、治療機制歸納
此方以「溫通散寒、祛濕消腫」為核心:
- 物理熱療:通過熱熨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促進水液代謝。
- 藥物協同:黑豆活血利水,醋炒增强穿透力;花椒、蔥湯助陽化濕,針對寒濕閉阻之病機。
- 整體調節:從中焦(心腹)至下焦(腰胯)分層施治,恢復氣機升降,體現中醫「從外治內」的思維。
總結
「黑豆熨」結合藥物特性與外治法,針對寒濕下注之陰囊腫脹,透過溫通經絡、散寒除濕以治標,為古代因地制宜的物理療法典範,其設計呼應「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黑豆(米醋炒)。
青布袋盛,熨心腹,更以椒、蔥湯淋炸腰胯,厚衣蓋下部,然後服諸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黑豆熨,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黑豆(米醋炒)。 主治:久坐卑濕,忽陰囊虛腫,氣上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