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肝明目方

鎮肝明目方

ZHEN GAN MING M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33%
脾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鎮肝明目方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益肝: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肝、明目之效。黑豆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B族等營養成分,能滋養肝腎,改善肝腎陰虛,進而達到明目的效果。
  2. 清熱解毒:黑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肝熱、解毒熱,對於因肝熱上炎引發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黑豆在鎮肝明目方中,扮演着補腎益肝、清熱解毒的雙重角色,有助於改善肝腎功能,達到明目之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鎮肝明目方】主治「肝虛,當風淚下」,即肝血不足或肝氣虛弱,導致眼部失去濡養,遇風則淚液分泌失控的症狀。中醫理論中,「肝開竅於目」,肝血虛則目失所養,易見乾澀、視物模糊或流淚;肝氣虛則固攝無力,遇風邪外襲時,淚竅不固而淚出不止。此方以補肝、固攝為主,兼能明目,符合「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牛膽(枯牛膽)
    牛膽性苦寒,歸肝、膽經,傳統認為有清肝明目、解毒之功。《本草綱目》記載牛膽可「益目睛」,外用治目赤,內服則可能取其「以膽補膽」之義,間接調理肝膽功能。臘月取用,或因冬季陰寒之氣盛,膽汁沉澱濃縮,藥性更為凝聚。
  • 黑豆
    黑豆性甘平,入脾、腎經,能補腎益陰、養血平肝。《食療本草》指出黑豆可「明目鎮心」,其黑色屬水,與腎相應,而「腎水生肝木」,間接補益肝血。黑豆富含蛋白質、油脂,可能有濡養肝體之效。

2. 製法特點

  • 黑豆納入牛膽浸泡百日
    此製法屬「膽製法」,類似中藥炮製中的「膽南星」工藝。牛膽的苦寒之性可能滲透黑豆,緩和其膩滯,同時黑豆吸收膽汁後,兼具補肝與疏泄雙重作用。百日曝製,或使兩藥藥性充分融合,並減牛膽之寒烈。

3. 治療原理

  • 補肝血、固淚竅
    黑豆補肝腎之陰,牛膽清肝膽之餘熱,二者協調可滋養肝體,使肝血充足而淚液得控。
  • 祛風止淚
    牛膽苦寒可能輕微疏風清熱(風熱或肝熱致淚),黑豆滋陰則能潤燥,對「當風淚下」的誘因(外風引動內虛)有標本兼治之效。
  • 酒送服
    酒性辛溫,能行藥勢,引藥入肝經,同時反佐牛膽之寒性,避免過於涼遏。

4. 可能適用範圍

推測此方適用於「肝虛夾微熱」之證,如:

  • 年老肝血不足,遇風流淚;
  • 長期目力耗損,伴輕微眼紅乾澀者;
  • 非實火亢盛(如暴發目赤腫痛)的慢性淚溢。

三、總結

此方以「補肝攝淚」為核心,結合動物膽汁與穀物的藥性,通過獨特炮製強化協同作用。其設計反映古代「以臟補臟」思維,兼顧滋養與清泄,符合肝「體陰用陽」的生理特性,對肝虛淚證提供了一種簡便的食療化療法。

傳統服藥法


枯牛膽(臘月取用)、黑豆不拘多少。
將黑豆入膽內,經百日後取用。
每服3-7粒,食後以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鎮肝明目方, 出處:《醫統》卷六十一。 組成:枯牛膽(臘月取用)、黑豆不拘多少。 主治:肝虛,當風淚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