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虎丹

黑虎丹

HEI H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科金鏡賦》卷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33%
脾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虎丹方劑中包含黑豆,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腎益精: 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活血化瘀的功效。黑豆中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滋補腎氣,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症狀,與黑虎丹補腎壯陽的功效相輔相成。
  2. 與其他藥材相配: 黑虎丹中其他藥材多為辛溫燥烈之品,容易耗傷陰液,而黑豆性平偏涼,能起到緩和藥性、滋陰潤燥的作用,使藥效更平和、持久,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負擔。

黑豆在黑虎丹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增強藥效,也能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虎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黑虎丹見載於古籍,主治「痘瘡破爛」。痘瘡(天花)在古代為重症,其潰爛階段易繼發感染、腐敗生蟲,或伴隨毒熱熾盛。此方以解毒殺蟲、斂瘡生肌為核心,旨在清除腐穢、促進瘡口癒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天靈蓋(塗酥炙黃)

    • 傳統認知:人骨(天靈蓋)具鎮驚、斂瘡之效,酥炙可減毒性、增溫通之力。
    • 推測作用:或含礦物質成分,外用可能吸附瘡面穢物,內服古法認為能「以骨治骨」,引藥達病所。
  2. 蝦蟆(去頭足,塗酥炙黃)

    • 傳統認知:蟾蜍(蝦蟆)皮腺含蟾酥,具強效解毒消腫、殺蟲之功,炙後減其烈性。
    • 推測作用:蟾酥抗炎鎮痛,可能抑制瘡面細菌,緩解腐敗。
  3. 麝香(細研)

    • 傳統認知:辛香走竄,能通絡散瘀、開竅辟穢。
    • 推測作用: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助藥力滲透,抑制厭氧菌。
  4. 桃仁、杏仁(麩炒微黃)

    • 傳統認知:活血潤腸,炒製緩其潤性,增行瘀之效。
    • 推測作用:富含油脂,可能潤澤瘡面;輕微瀉下助排毒。
  5. 雄黃(水飛)

    • 傳統認知:燥濕殺蟲、解毒,水飛後減砷毒性。
    • 推測作用:砷化合物對寄生蟲、細菌有抑制作用。
  6. 人中白(尿垢沉澱)

    • 傳統認知:清熱降火、化瘀止血。
    • 推測作用:含尿素及礦物質,或具收斂瘡口之效。

三、全方配伍思維

  • 殺蟲防腐:雄黃、蝦蟆為主,針對「瘡爛生蟲」之象。
  • 活血透毒:桃仁、杏仁、麝香協力,使瘡毒外透。
  • 斂瘡生肌:天靈蓋、人中白收澀瘡面,防進一步潰爛。
  • 給藥途徑:蜜丸緩釋藥性,溫粥飲送服護胃,兼助藥力溫行。

四、潛在治療原理假說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起效:

  1. 直接殺滅病原體:雄黃(砷)、蟾酥(蟾蜍毒素)對細菌、寄生蟲有抑制作用。
  2. 促進組織修復:礦物類藥(天靈蓋、人中白)或提供微量元素,輔助瘡面癒合。
  3. 調節腸道環境:輕瀉成分(杏仁、桃仁)可能減少腸道毒素吸收,間接減輕瘡毒。

結語
黑虎丹體現古代「毒藥攻毒」思維,針對痘瘡潰爛的腐穢特性,以殺蟲、解毒、活血為法。其組方反映中醫「異類相制」的用藥智慧,現代需進一步驗證其安全性与機理。

傳統服藥法


天靈蓋3兩(塗酥,炙微黃),蝦蟆1枚(去頭腳,塗酥,炙微黃),麝香1分(細研),桃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雄黃2兩(細研,水飛過),杏仁1兩(浸漬,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人中白2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以溫粥飲送下。服10日後,當有蟲下,即愈。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黑虎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痤瘡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腳氣病結膜炎夜盲麥粒腫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癤和癰痛風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痲風 [漢生氏病]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

相同名稱方劑


黑虎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 組成:豬膽、雄黃豆、麝香。 主治:痢疾不止者。

黑虎丹, 出處:《痘科金鏡賦》卷六。 組成:絲瓜(取將老黑豆者,連蒂皮瓤子)。 主治:痘瘡破爛。

黑虎丹, 出處:《內外驗方秘傳》。 組成:全蠍、蜈蚣、蜂房炭、乾蜘蛛、僵蠶、乳香、沒藥、磁石、斑蝥、炙甲片。 主治:搭背對口。

黑虎丹, 出處:《理傷續斷方》。 組成:川烏1斤,木鱉1斤,地龍10兩,黑小豆半斤,五靈脂2兩,松墨2兩(醋炒)。 主治:男子、婦人手足麻痹。

黑虎丹, 出處:《接骨入骱》。 組成:蒼朮1斤,草烏1斤,生薑1斤(切片,拌勻,入壇內,春 夏 秋 冬10取),自然銅(醋炒7次)1兩,乳香(去油)5錢,沒藥(去油)5錢,五靈脂(醋炒7次)2兩。 主治:跌打損傷,又治痛風並破傷風。

黑虎丹,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草烏1兩(去黑皮,生用),川烏(去黑皮,生用)7錢半,甘草7錢半,麻黃(不去根節)半兩,甘松半兩,熟乾地黃(淨洗)半兩,藿香葉半兩,白芷半兩,油煙墨(燒存性)半兩,豬牙皂莢半兩,川芎半兩,當歸半兩,何首烏半兩,南星(生用)半兩,僵蠶(去絲)半兩,赤小豆半兩,羌活半兩,白膠香半兩,木鱉子(去油)半兩。 主治:小兒諸般風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