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大豆油

QING ZHU DA DOU YOU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33%
脾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青竹大豆油方劑中包含黑豆,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腎益氣: 黑豆性平味甘,入腎、脾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通絡之效。配合青竹,可加強補腎功效,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
  2. 健脾養血: 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能健脾益胃、養血補血。與青竹一同使用,可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總之,黑豆在青竹大豆油方劑中起到補腎益氣、健脾養血的作用,與青竹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主治功效


青竹大豆油主治功效分析

病機分析

根據《瘍醫大全》、《外科心法要訣》及《外科備要》等醫籍所述,足脛風疽的病機主要為風邪侵襲,留於血脈之中,與氣血相搏。此風邪導致皮膚瘙癢,抓撓後皮損,滲出黃色黏稠的津液。病變根深蒂固,故名為「疽」。病程若進一步發展,可見身體煩熱,神昏,肌肉透紅,腫痛加劇等全身性症狀。此處的風邪不僅僅是單純的外感風邪,更涉及血脈之氣血運行障礙,形成風、熱、濕、毒交織的複雜病理狀態。

方劑組成及作用機理

青竹大豆油由黑豆與大豆油在高溫炙烤下提取而成。

  • 黑豆: 黑豆性味甘平,入腎經。具備補腎益陰、解毒利水、活血通絡、調經止痛等功效。在本方中,其主要作用在於滋養陰液,促進血脈運行,以達內清毒素,外潤肌膚之效,並具抗炎之功。
  • 大豆油: 大豆油性味甘平,具有潤腸通便、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養心安神、降低膽固醇、促進消化等功效。在本方中,其主要作用是滋潤肌膚,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軟化結痂,有利於瘡瘍的癒合,並可消炎止癢。

治療原理

青竹大豆油的治療原理在於:

  1. 清熱解毒,祛風止癢: 根據古籍描述,足脛風疽病因是風邪留於血脈相搏而成,導致瘙癢、皮損、滲出黃色黏稠津液。青竹大豆油能清熱解毒,祛除風邪,從而緩解瘙癢。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疽病往往伴隨局部氣血運行不暢,黑豆的活血通絡功效配合大豆油的潤滑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3. 潤膚生肌,促進癒合: 大豆油本身具有良好的潤膚作用,可以保護受損的皮膚,提供必要的滋養,促進瘡瘍的癒合,而黑豆的益陰作用可以為組織修復提供物質基礎。
  4. 局部外治,直達病所: 此方採用外敷法,將藥油直接塗抹於患處,可使藥效迅速發揮,直達病所,針對性地解決局部病變。配合米泔水及鹽水清洗,既能清潔創面,亦能發揮鹽的殺菌消毒作用,增加療效。

綜合分析

青竹大豆油以黑豆與大豆油為基本藥材,通過特殊的炙烤方法製成,兼具了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潤膚生肌等功效,可以有效治療足脛風疽引起的瘙癢、皮損、滲出及腫痛等症狀。它通過祛除風邪,疏通經絡,滋養肌膚,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且使用方法簡便,療效迅速。古籍中強調「不過三度極效」,可見此方療效確切。此方不僅能處理局部病變,更能針對血脈運行不暢的根本原因進行治療,符合中醫整體觀的辨證施治理念。

傳統服藥法


青竹筒3尺長(徑一寸半),黑豆1升。
黑豆裝入竹筒內,以谷糠、馬糞二物燒火,當竹筒中炙之,以瓷碗兩頭接取油汁。
先以清米泔水和鹽熱洗患處,拭乾即塗豆油。不過3度極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青竹大豆油, 出處:《金鑑》卷七十一。 組成:青竹筒3尺長(徑一寸半),黑豆1升。 主治:風疽瘙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