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枝湯

楮枝湯

CHU ZH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2%
脾經 22%
心經 22%
腎經 22%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楮枝湯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腎益精:黑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腎益精、烏髮黑髮的功效。楮枝湯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遺精、滑精、腰膝酸軟等症,黑豆的補腎作用可以增強方劑的療效。
  2. 利水消腫:黑豆亦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消除水腫。楮枝湯中常加入其他利水滲濕的藥材,如澤瀉、茯苓等,黑豆的加入可協同利水作用,增強方劑的療效。

楮枝湯中加入桑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相合:桑枝與楮枝皆屬桑科植物,性味皆寒涼,具有疏風散熱、通經活絡之效。兩者相配,可增強藥效,協同發揮疏風散熱、通絡止痛之作用。

2. 臨牀應用:桑枝偏於疏風散熱,而楮枝偏於利水消腫。二者合用,可針對風熱、濕熱、痰濁等病症,起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止痛止癢的綜合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楮枝湯主治「水蠱,遍身腫」,此症屬古代水腫病範疇。「水蠱」多指因水濕停聚、氣化不利所致的腹脹如鼓、四肢浮腫之證,其機理與脾腎陽虛、三焦氣化失司相關。方中強調「遍身腫」,提示水濕瀰漫周身,非局限於某一處,故需通利三焦、逐水消腫。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細楮枝(10兩):楮樹枝性甘涼,歸肝、脾、腎經,傳統用於利水消腫、祛風除濕。《本草綱目》載其能「治風水氣腫」,兼可疏通經絡,助水濕從表而解。
    • 黑豆(1鬥):黑豆甘平,入脾、腎經,既能利水消腫(《神農本草經》謂「下水腫」),又可補益腎氣,寓瀉於補,防逐水傷正。
    • 細桑枝(10兩):桑枝微苦平,歸肝經,長於祛風濕、通利關節,《本草備要》稱其「利水消腫,祛風濕痹」,助楮枝宣通肢體經絡之水濕。
  2. 配伍邏輯與方義

    • 標本兼顧:黑豆補腎健脾以固本,楮枝、桑枝通利水濕以治標,三藥協同,攻不傷正。
    • 表裡分消:楮枝、桑枝性偏宣散,可驅水濕從肌表微汗而解;黑豆利尿,引水濕從小便下趨,符合「開鬼門,潔淨府」之治水原則。
    • 煎服法強化藥效:先煎取汁再濃縮,使藥力醇厚;「一日3-4次」頻服,維持藥效持續作用,逐步化解水濕壅滯。
  3. 潛在作用機制推測

    • 楮枝與桑枝所含黃酮類成分可能通過抗炎、改善微循環,減輕組織水腫;黑豆富含蛋白質、異黃酮,可調節滲透壓並促進鈉排泄,符合現代利水消腫機制。
    • 全方透過促進代謝廢物排泄(利尿)、調節血管通透性(抗炎)及增強脾腎運化功能(補益),多途徑緩解全身性水腫。

總結:楮枝湯以「通利為主,補瀉結合」為核心,針對水蠱遍身腫之病機,透過藥物協同達到分消水濕、調和氣血之效,反映古人對水腫病「給邪出路」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細楮枝10兩(銼),黑豆1鬥,細桑枝10兩(銼)。
上以水5鬥,煎取1鬥,去滓,別煎取3升,每服暖1小盞服之,1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部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楮枝湯, 出處:《聖惠》卷五十四。 組成:細楮枝10兩(銼),黑豆1鬭,細桑枝10兩(銼)。 主治:水蠱,遍身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