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第一方」中加入桑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熱,清熱解毒: 桑枝性味苦寒,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風熱入侵所致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桑枝能有效清熱解表,緩解症狀。
- 利水消腫,通絡止痛: 桑枝還具有利水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濕熱阻滯、氣血瘀滯所致的水腫、肢體疼痛等症狀,桑枝能促進水液代謝,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因此,在「神效第一方」中加入桑枝,能夠有效地治療因風熱、濕熱等因素引起的各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神效第一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原理
傳統功效主治解析
本方主治「厲風惡疾,鼻梁崩塌,遍身潰爛」,即中醫所謂「癘風」(類似現代醫學之嚴重皮膚病或麻風病)。此類病症特徵為皮膚潰爛、毒邪深伏,甚至損及筋骨臟腑。古人認為乃風濕毒邪侵襲所致,治療需解毒殺蟲、祛風燥濕、生肌斂瘡。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桑枝灰(主藥)
- 特性:桑枝苦平,燃灰後取其鹼性成分(含碳酸鉀等),古代外用可蝕惡肉、殺蟲止癢。
- 作用:熱湯淋取汁外洗,直接清潔潰爛皮膚,殺滅濕毒,並可能抑制病原微生物。
大豆、綠豆漿浴
- 特性:二者甘涼,富含蛋白質與皁苷,能清熱解毒、潤澤皮膚。
- 作用:外浴可溫和清潔患處,形成保護層,減少刺激,輔助桑枝灰的殺蟲效果。
側柏葉、白膠香(內服丸劑)
- 側柏葉:苦澀微寒,涼血止血、祛風解毒,蒸曬後減其寒性,增燥濕之效。
- 白膠香(即楓香脂):辛微溫,活血解毒、生肌止痛,為瘡瘍要藥。
- 配伍意義:二藥等分製丸,一涼一溫,共奏活血解毒、斂瘡生肌之效,內服以清臟腑伏毒。
治療原理推論
內外並治:
- 外治:桑枝灰與豆漿浴直接作用患處,清潔腐肉、控制感染;豆漿滋潤以防灰質過度刺激。
- 內治:側柏葉、白膠香調和氣血,解毒透邪,從內而外抑制病勢。
攻補兼施:
- 外用方偏重「攻邪」(殺蟲解毒),內服方兼顧「扶正」(活血生肌),符合中醫「標本同治」思路。
藥性平衡:
- 桑枝灰烈性外用以攻毒,配豆漿之甘緩制其燥烈;內服丸劑溫涼並用,避免過寒傷陽。
總結
此方設計針對「厲風」之毒腐潰爛特徵,外治迅速控制症狀,內服調理根本,體現中醫「淨膚—解毒—生肌」的階梯療法,其組方邏輯嚴謹,符合古代對頑疾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桑枝灰1鬥。
熱湯淋取汁,洗頭面,次用大豆及綠豆漿添熱水3日1浴,1日一洗面;卻用側柏葉蒸曬乾,白膠香各等分,為細末,滴水為丸。每服5-7粒,溫水送下,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第一方, 出處:《醫統》卷九。 組成:桑枝灰1鬭。 主治:厲風惡疾,鼻梁崩塌,遍身潰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