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湯

桑枝湯

SANG ZH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胃經 33%
肝經 33%
肺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枝湯方劑中包含桑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桑枝性味:桑枝味苦、甘,性寒。具有疏風散熱、通經活絡、利水消腫的功效。桑枝能有效治療風熱感冒、風濕痹痛、水腫等病症,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
  2. 桑枝與方劑配伍:桑枝常與其他藥材配伍,發揮協同作用。例如,桑枝與桂枝、防風等藥材配合,可增強疏風散寒的效果,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與羌活、獨活等藥材配合,可增強祛風除濕的作用,用於治療風濕痹痛。

桑枝作為桑枝湯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功效和配伍作用,使其成為治療風熱感冒、風濕痹痛等疾病的有效藥材。

桑枝湯中加入蔥白,主要源於其解表散寒之效。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通鼻竅之功。桑枝湯以桑枝為主藥,善於疏風散熱,而蔥白則可助其驅散體表寒邪,使風寒之邪得以降解,從而達到溫肺止咳、宣通鼻竅的效果。

此外,蔥白還有助藥性宣泄的作用,可使藥力更易於到達病竈,增強藥效。因此,桑枝湯中加入蔥白,可以增強其治療風寒感冒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枝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陰瘡」,即外陰或陰部瘡瘍、潰瘍等皮膚病變。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瘡瘍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感染蟲毒所致,臨床表現可能包括紅腫、潰爛、瘙癢或滲液。桑枝湯以藥浴外治,通過清熱祛濕、通絡解毒來緩解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桑枝(2握,銼):

    • 性味功效:性平味苦,歸肝經,傳統用於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其清熱特性可緩解濕熱引起的瘡瘍,而通絡作用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助瘡面修復。
    • 外用作用:桑枝含桑皮苷、黃酮類等成分,可能具抗炎、抑菌效果,直接作用於瘡面可減少感染。
  2. 蔥白(2握):

    • 性味功效: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傳統以發汗解表、散寒通陽見長。外用時,其辛散之力能驅風邪、開腠理,促進藥效滲透;溫通特性可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協同效應:與桑枝搭配,一溫一平,既能增強活血通絡之效,又可辛散濕濁鬱熱,助桑枝清利濕毒。

煎浴法的治療原理

  • 熱力與藥效結合:溫熱藥液能擴張患部毛細血管,促進藥物吸收,同時加速局部代謝,幫助排膿祛腐。
  • 直接作用:藥液沖洗瘡面可物理清潔,配合桑枝的抗菌、蔥白的刺激再生作用,可能縮短瘡瘍癒合時間。

綜論
此方簡約,彰顯古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桑枝清熱通絡為君,蔥白辛通為佐,共奏祛濕解毒、疏通氣血之效,針對陰瘡濕熱瘀滯的病機。現代可理解為透過抗炎、改善微循環與輕度殺菌機制,達到療瘡目的。

傳統服藥法


桑枝2握(銼),蔥2握。
上以水3升,煎至2升,去滓,稍熱浴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陰道炎麻痺白帶痲風 [漢生氏病]四肢麻痺癱瘓子宮頸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桑枝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 組成:桑枝2握(銼),蔥2握。 主治:陰瘡。

桑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桑枝(切)1升,槐枝(切)1升。 主治:風毒攻肌肉,皮膚浮腫,或在腳,或在手。

桑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桑枝1兩,柳枝1兩,槐枝1兩,枸杞根1兩,黃荊根1兩,羚羊角(鎊)1兩。 主治:大風癩疾。

桑枝湯,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桑枝1斤,柳枝1斤,椒枝1斤,杉枝1斤,槐枝1斤(細銼),白礬3兩,鹽3兩。 主治:風毒攻手足疼痛,或有赤腫,皮膚不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