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蔥散

海蔥散

HAI C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經驗良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胃經 50%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海蔥散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通竅之效。對於風寒感冒、鼻塞流涕、咳嗽痰多等症狀,蔥白能起到溫肺散寒、通竅止咳的作用,與海蔥散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加強解表散寒的效果。
  2. 行氣止痛: 蔥白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腹痛、胸痛等,蔥白能溫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海蔥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海蔥散主治「虛證水腫」,此處「虛證」指因臟腑氣化功能不足(如脾腎陽虛)導致的水濕停聚,而非實熱或表邪所致的水腫。水腫虛證常見肢體浮腫、按之凹陷難起、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表現。海蔥散藥味極簡,側重於單藥直擊水腫病機,符合古代「單方治大病」的用藥思維。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論

  1. 海蔥藥性推測

    • 海蔥之名提示其生於濱海環境,此類藥物多具「鹹寒軟堅」或「利水滲濕」之性(如海藻、昆布)。然其主治虛證水腫,故可能兼具「溫陽化氣」或「健脾利水」作用,類似蔥白(辛溫通陽)與海藥(如海螄蛸)的結合特性。
    • 「釐」為古代極小劑量單位(1釐≈0.03克),5釐用量極輕,可能因其藥性峻烈,或需漸進溫化水濕,避免傷正。
  2. 治水邏輯

    • 若海蔥為辛溫之品,可通過溫通陽氣、宣發肺氣(「提壺揭蓋」法)助膀胱氣化,消虛證水腫。
    • 若屬鹹寒之性,則可能借「鹹能潤下」軟堅散結,導水濕從二便出,但需配伍溫藥(如肉桂)制其寒性,然原方單用,此可能性較低。

方劑特點與潛在思路
此方體現「少而專」的用藥哲學,可能源自民間驗方,針對特定地域或體質(如陽虛濕重者)的水腫。單味海蔥或取其「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效,類似《金匱要略》茯苓單用治水,但藥性更為專猛。推測其作用途徑為激發脾腎暫時氣化功能,通利三焦水道,然需配合飲食溫養以固本。

總結
海蔥散以「小劑量單藥」治虛證水腫,反映古代對藥物特性(如海蔥通陽利水)的極致掌握。其功效或基於「溫陽化濕」或「鹹滲利水」機制,然因海蔥現代考證稀少,具體藥理仍待深究。此方亦提示水腫虛證的治療需注重氣化功能,非單純逐水可癒。

傳統服藥法


海蔥5釐。
上為末。
頓服,每日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海蔥散, 出處:《經驗良方》。 組成:海蔥5厘。 主治:虛證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