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枝煎
SANG ZHI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枝煎方中以桑枝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 疏風散寒,祛風濕: 桑枝性味苦寒,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祛除風濕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風濕痹痛等症。
- 利水消腫: 桑枝亦能利水消腫,對於水腫、浮腫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桑枝煎方中,桑枝為主要藥材,配合其他藥材,可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但需根據個人體質及病情,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桑枝煎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藥性,增進口感:桑枝性寒,煎煮後易苦澀,加入蜂蜜可中和其寒性,使藥性更溫和,亦可改善口感,提高患者服藥的順從性。
二、滋潤潤燥,輔助療效:桑枝煎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等症,而蜂蜜具有潤肺止咳、滋陰潤燥的功效,與桑枝藥性相輔相成,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體質,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枝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腳氣,四肢拘攣:
- 「腳氣」於中醫範疇多指濕邪下注、氣血不暢所致的下肢腫脹、麻木或疼痛,甚則筋脈拘急(拘攣)。
- 此方以桑枝、牛膝等通利關節、祛風除濕,配伍附子、天雄等溫陽散寒,緩解寒濕阻絡之拘攣。
遍體風癢乾燥:
- 風邪鬱於肌表,化燥傷血,可見皮膚瘙癢、乾燥脫屑。
- 桑枝、茄子根祛風通絡,芎藭(川芎)活血行氣,桂心溫通血脈,共奏祛風潤燥之效。
咳嗽上氣:
- 肺氣失宣、痰飲上逆所致咳喘。
- 方中黑豆利水消痰,石斛養陰清肺,天麻息風(風痰咳嗽),附子溫化痰飲,間接緩解上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主攻方向)
- 桑枝:性平味苦,主祛風濕、利關節,尤善走上肢,但此方配伍後亦能通達全身。
- 黑豆:活血利水,與桑枝協同除濕,且制約附子、天雄之燥烈。
2. 臣藥(輔助強化)
- 附子、天雄:大熱之品,溫陽散寒,助桑枝逐深層寒濕,治腳氣冷痹。
- 茄子根:散血消腫,輔桑枝祛風止癢。
3. 佐藥(兼顧次要證候)
- 石斛:養陰生津,防溫燥傷陰,尤適於「乾燥」症狀。
- 芎藭、牛膝:活血引藥下行,牛膝強筋骨,針對下肢拘攣。
- 天麻:息內風、止痙,助緩解拘攣及風痰咳嗽。
4. 使藥(調和引經)
- 桂心:溫通十二經,引藥力達表,兼散寒止咳。
治療原理
- 祛風除濕為主,溫陽活血為輔:桑枝、黑豆、附子等組合,針對風濕痹阻與寒濕腳氣。
- 潤燥並行:石斛調和燥性,解決「風癢乾燥」之標。
- 標本兼顧:上藥外可祛風止癢,內可溫化痰飲止咳,下能舒筋活絡,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思路。
劑型設計
- 熬膏緩服,適合慢性風濕、咳嗽等需長期調理之症;熱酒送服,增強溫通藥力。
此方結構嚴謹,攻補兼施,展現中醫「異病同治」之特色,對風濕、燥咳、拘攣等機理相類者,可收多效。
傳統服藥法
桑枝(銼)3升,黑豆1升,附子5兩,茄子根(銼)1升(上四味;以水3鬥,煎至一斗,濾去滓,再煎取5升,入後藥末),石斛2兩(去根,銼),天雄2兩(炮裂,去皮膚),天麻2兩,芎藭2兩,牛膝2兩(去苗),桂心2兩(上六味為末)。
將後藥末入於前藥汁中,於銀鍋內以慢火熬,用柳木篦不停手攪,候如膏,盛於瓷合內。
每服1條匙,空心、夜晚以熱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桑枝煎,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桑枝10斤(銼),益母草3斤(銼)。 主治:紫癜風。
桑枝煎, 出處:《外台》卷十四引《張文仲方》。 組成:桑枝(銼,不用全新嫩枝)1大升。 主治:偏風及一切風。風熱臂痛。
桑枝煎, 出處:《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組成:桑枝(如箭直者,細銼。熬令微黃)3鬭,白蜜3合,黃明膠1兩(炙)。 主治:腳氣,四肢拘攣;遍體風癢乾燥,咳嗽上氣。
桑枝煎, 出處:《聖惠》卷二十一。 組成:桑枝(銼)3升,黑豆1升,附子5兩,茄子根(銼)1升(上4味;以水3鬭,煎至1鬭,濾去滓,再煎取5升,入後藥末),石斛2兩(去根,銼),天雄2兩(炮裂,去皮臍),天麻2兩,芎藭2兩,牛膝2兩(去苗),桂心2兩(上6味爲末)。 主治:風,腳膝軟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