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化肉膏方劑中加入桑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寒,通絡止痛:桑枝性味苦寒,具有疏散風寒、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腫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桑枝可起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桑枝亦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一些因熱毒蘊結、血脈瘀阻而引起的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桑枝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綜上,桑枝在化肉膏方劑中發揮著疏風散寒、通絡止痛,以及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風寒濕邪或熱毒蘊結引起的各種病症。
化肉膏是一種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石灰,主要是因為石灰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石灰在中醫理論中通常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症狀,如腫痛、發炎等。石灰的性質偏寒,能有效降火,對於血熱、濕熱所造成的症狀尤為適合。當然,在製作化肉膏的過程中,石灰的加入也可能是為了改善膏劑的質地和穩定性,使其更易於攜帶和保存。此外,石灰中的鈣質成分可能有助於配方內其他中藥材的藥效發揮,增強整體療效。然而,使用石灰時需謹慎,應合理控制劑量,以免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總的來說,石灰在化肉膏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強調了傳統中藥方劑在調配上的精妙與科學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化肉膏」為外用腐蝕性方劑,主攻「惡瘡腐肉」,針對瘡瘍潰後腐敗組織難以清除者。其功效核心在於 化腐消毒、生肌斂口:
- 化腐:直接腐蝕壞死組織,促使瘡口腐肉脫落。
- 消毒:殺滅局部瘡毒,避免邪毒蔓延。
- 生肌:間接刺激新生組織,為後續斂口創造條件。
作用特點為「藥力由中央向外擴散」,適用於 深部潰瘍、癰疽惡瘡 等頑固性病變,藉強烈藥性加速腐敗組織脫落。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灰類配伍(桑枝灰、麻梗灰、石灰)
- 桑枝灰、麻梗灰:草木灰具鹼性,傳統用於「蝕瘡去惡肉」,其輕度腐蝕性可分解壞死組織。
- 石灰(未發者):生石灰(氧化鈣)遇水產熱並形成強鹼性氫氧化鈣,腐蝕力極強,能快速破壞腐肉蛋白結構,三者協同增強「化肉」效力。
2. 藥汁製備(威靈仙、川烏、草烏等)
- 威靈仙:辛散走竄,傳統用於軟堅消腫,助藥透入深層。
- 川烏、草烏:含烏頭鹼,具局部麻醉作用,緩解腐蝕疼痛(但方中用量大,可能反增毒性)。
- 野芋頭、生半夏:刺激性強,輔助殺蟲消腫;巴豆具腐蝕性,破潰瘡毒。
此類藥物煎汁淋灰,既能中和灰類過烈之性,又可引入辛毒之效,增強穿透力。
3. 後製強化(白礬收膏)
- 白礬:收斂止血、固化藥性,形成膏體便於外敷,同時緩釋腐蝕成分,控制作用深度。
治療原理:
- 化學性腐蝕:石灰與草木灰的強鹼性溶解壞死組織,破壞細菌生存環境。
- 藥性滲透:烏頭、半夏等成分擴張局部血管,促進藥效深入,同時麻醉減痛。
- 動態調控:以「紅線樣物」(炎性反應)為警示,噴冷水降溫收縮血管,避免毒性蔓延。
此方體現「以毒攻毒」思路,通過劇烈腐蝕達到「去腐生新」目的,然其藥性峻猛,需精準控制作用範圍與時間。
傳統服藥法
桑枝灰5升,麻梗灰5升,石灰5升(未發者)。
化腐消毒,生肌斂口。
共合一處備用,另以威靈仙1兩,川烏4兩,草烏1兩,野芋頭1兩,生半夏1兩,巴豆5錢,共為咀片,煎成濃汁,將前灰放在竹箕內(先用稻草墊底),繼將藥汁淋於灰上,濾下之水用器接收(濾得之水,以沾於舌上如針刺者為佳),約1大碗,入鍋慢火煎之,候濃縮到相當程度時,再加白礬1兩,收膏貯瓶,黃臘封口備用。
用時將藥取出,研細如泥,挑置少許,塗於瘡之中央,其藥力自能散布四周,以奏化腐消毒之功,如覺疼痛,可揭開檢視,如患部四邊有紅線樣物時,即噴以冷水1口,其痛可立止。倘腐爛已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化肉膏,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桑枝灰5升,蔴梗灰5升,石灰5升(未發者)。 主治:化腐消毒,生肌斂口。主治:惡瘡腐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