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積理中湯中加入黨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 健脾: 黨參能補益脾胃,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弱引起的積食、消化不良等症狀。
- 益氣: 黨參能補益中氣,提升人體的抵抗力,有助於抵抗病邪,促進身體康復。
消積理中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導致的積食,而黨參的健脾益氣功效能幫助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積食的消化和吸收,進而達到理中消積的功效。
消積理中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燥濕,理氣消積: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方中加入白朮,可健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消食導滯,化解積滯。
二、補氣升陽,扶正祛邪: 消積理中湯治療的是脾胃虛弱、氣滯濕阻導致的積滯證,白朮可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增強機體正氣,抵抗邪氣,促進積滯消散。
消積理中湯中包含三稜,主要原因有二:
一、 消食導滯:三稜味辛,性溫,入脾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止痛之功效。對於脾胃積滯、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三稜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消食理中的功效。
二、 活血化瘀:三稜還具有活血化瘀、破血消癥之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經閉等症狀,三稜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在消積理中湯中,三稜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能夠更好地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消積理中的目的。
消積理中湯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滯: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消積、破血行瘀的功效,能有效促進脾胃消化功能,緩解食積、脹滿、腹痛等症狀,故能消解積滯,理順中焦。
- 活血化瘀:莪朮還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促進瘀血消散,對於因瘀血阻滯而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也有良好療效。
因此,消積理中湯中加入莪朮,有助於消積化滯,活血化瘀,整體提升療效。
消積理中湯中加入雞內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化積: 雞內金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它能幫助消化食物,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 理氣止痛: 雞內金還具有理氣止痛的作用,能緩解因食積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因此,消積理中湯中加入雞內金,不僅能有效消食化積,還能理氣止痛,達到治療食積腹痛的功效。
消積理中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脾胃氣滯: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效,能緩解肝氣鬱結、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消積理中湯主治食積傷脾,而脾胃氣滯往往伴隨其中,白芍有助於疏肝理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 保護脾胃陰血:白芍能滋陰養血,保護脾胃的陰血,防止因消積化滯而導致的脾胃虛損。消積理中湯中使用一些辛燥之品,容易耗傷脾胃陰血,白芍的加入可以起到滋陰潤燥,平衡藥性,避免過於燥烈之弊。
消積理中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是針對其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其清熱涼血功效可針對消積理中湯所治之積熱內蘊、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口渴咽乾、便祕、小便赤澀等。同時,地骨皮滋陰降火的特性,可緩解因熱傷陰導致的虛熱症狀,如盜汗、失眠、心煩意亂等。因此,地骨皮在消積理中湯中起到平衡陰陽、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作用,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消積理中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和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消積理中湯用於治療脾胃積滯、消化不良等症狀,而茯苓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吸收,改善積滯。
- 利水滲濕: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使濕氣減少,有利於脾胃的正常運作,促進消化功能。消積理中湯中加入茯苓,可以輔助理氣消積,更有效地改善脾胃積滯。
消積理中湯中加入玄明粉,主要原因如下:
- 消積化滯: 玄明粉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消積化滯的作用。可有效緩解積滯於胃腸的食積、痰飲,促進消化吸收。
- 理氣止痛: 玄明粉能理氣止痛,解除因積滯而引發的腹痛、腹脹等不適。搭配理中湯其他藥材,如白朮、茯苓等,更能增強理氣健脾之效。
因此,玄明粉的加入,可以加強消積理中湯的消積化滯、理氣止痛之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消積理中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消積理中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乾薑可溫中散寒,緩解寒邪對脾胃的侵襲,促進消化功能。
- 助脾運化:乾薑具有促進脾胃運化的作用,可幫助脾胃更好地消化吸收食物。消積理中湯中常加入山楂、麥芽等消食化積藥物,乾薑能溫補脾胃,使脾胃功能正常運作,更好地發揮消食化積的效果。
消積理中湯方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消積導滯: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消積導滯的功效。方中加入大黃,可瀉去積滯之熱,通利大腸,使積滯得以降解排出,緩解脾胃積滯、腹脹便祕等症狀。
- 引導藥力下行:消積理中湯以理氣消積為主,但因方中多用溫燥之品,容易上行而耗傷津液。大黃性寒,可引導藥力下行,避免藥物燥熱上攻,使藥力更能直達病所,達到最佳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消積理中湯」
「消積理中湯」由黨參、白朮、三稜、莪朮、雞內金、白芍、地骨皮、茯苓、玄明粉、乾薑、大黃等藥材組成,具有消食化積、理氣行氣、調和脾胃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
黨參
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胃、生津止渴、補血、安神等功效,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味補益藥材。
白朮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味補益藥材。
大黃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味瀉下藥材。
茯苓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味利水藥材。
乾薑
乾薑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味溫裏藥材。
雞內金
雞內金具有消食化積、澀精止遺、止咳化痰、利水滲濕、理氣行氣、健脾胃等功效,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味消食藥材。
三稜
三稜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消食化積、止嘔、通經等傳統功效,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味活血藥材。
白芍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味平肝藥材。
地骨皮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味清熱藥材。
莪朮
莪朮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的功效,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味活血藥材。
玄明粉
玄明粉具有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清肺熱利咽、通便、利水消腫、潤燥、軟堅、利尿通便等功效,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味清熱藥材。
總結
總之,消積理中湯具有消食化積、理氣行氣、調和脾胃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在臨牀上具有廣泛的應用。
傳統服藥法
黨參9克,白朮9克,三稜9克,莪朮9克,雞內金9克,白芍9克,地骨皮9克,茯苓6克,玄明粉(衝)各6克,乾薑3克,酒大黃(後下)3克。
若大便溏瀉,可去大黃、玄明粉,或減量;五心煩熱,加鱉甲、地骨皮;小便短赤,倍用茯苓,再加車前子。
溫中健脾,消食開胃,軟堅泄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消積理中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患者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積理中湯, 出處:《中醫醫案八十例》。 組成:黨參9g,白朮9g,三棱9g,莪朮9g,雞內金9g,白芍9g,地骨皮9g,茯苓6g,玄明粉(衝)各6g,乾薑3g,酒大黃(後下)3g。 主治:溫中健脾,消食開胃,軟堅泄熱。主治:胃結石(胃柿石)。食滯於胃,運化失職,結聚成積,胃脘脹滿不適,不思飲食,並可觸到堅硬團塊,推之移動,稍有壓痛。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