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明粉

玄明粉

XUAN MING FEN

  • 英文名稱: Thenardite Weathered Sodium Sulfate, Thenardite
  • 別名:風化硝,白龍粉,元明粉,風化消
  • 來源:為硫酸鹽類芒硝話礦物無水芒硝或芒硝經風化的乾燥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玄明粉的傳統功效


1. 涼血解毒

玄明粉,其涼血解毒之效,古籍多有記載,但其用法與功效理解上,歷代醫家觀點略有出入。

《湯液本草》中提到玄明粉味辛甘性冷,能治熱病,並兼具潤燥軟堅之效。然其認為玄明粉非大便燥結、脈滑有力者適用,並質疑其補血之說,更指出若非陰中有伏陽,單獨使用治療陰毒則可能致命,需謹慎使用。此處反映出古代醫家對於寒熱辨證的重視,以及藥物配伍的重要性。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藥性角度分析,認為玄明粉辛鹹寒,能散結、軟堅、潤下,故能治療邪熱、宿滯等症。其認為玄明粉能治目赤腫痛,是因其能散熱結、逐熱血;退膈上虛熱,則是因其能清心降火。此處強調了玄明粉的清熱解毒功效,並從藥物特性解釋其療效機制。

《本草綱目》提到玄明粉經煅煉後,佐以甘草,可降低其寒性,適用於三焦腸胃實熱積滯的患者。此處說明瞭炮製方法對藥物效用的影響,以及藥物適應症的選擇。其他典籍如《日華子諸家本草》、《證類本草》等,也記載了玄明粉清熱解毒、明目消腫等功效,但具體應用方面則各有側重。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顯示玄明粉具有涼血解毒之功效,主要體現在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等方面。但其寒涼之性,以及不同炮製方法對藥效的影響,需謹慎運用,並參考患者具體情況及醫師指導。 各家本草記載的側重點不同,反映了古代醫家對藥物功效理解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2. 利尿通便

玄明粉,古籍中多稱其為利尿通便良藥,其功效的闡述在不同醫籍中各有側重,但核心皆圍繞著其寒涼、瀉下之性。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玄明粉「味辛鹹,沈而降,陰也」,其辛能散結,鹹能軟堅,並能潤下,故能治療「燥糞結痰瘀血宿食」。此處強調了其軟化堅硬宿便,促進排洩的作用機制,並將其利便功效與寒涼特性聯繫起來,以寒涼之性瀉去體內積熱。

《本草備要》則記載「瀉痢不止,用大黃、玄明粉以推蕩之,而瀉痢反止」,此處說明玄明粉不僅能通便,更能針對某些腸道疾病,以「通因通用」的原則,藉由促進腸道排空來緩解症狀。此觀點突破了單純的瀉下功能,展現其在特定情況下的調節作用。

《湯液本草》則提出警示,指出玄明粉非所有便祕者皆宜,需辨證論治。「非大便燥結,脈滑有力而洪大者不宜服」,此處強調了使用玄明粉需考量患者的脈象與症狀,避免濫用造成不良後果。 而其「暖水臟,女子服之補益血脈」之說,則與其他醫籍的觀點有所出入,說明古代對玄明粉藥性的理解仍存在分歧。

綜觀諸多醫籍記載,玄明粉的利尿通便功效主要源於其寒涼瀉下的特性,能軟化堅硬的糞便,促進腸道蠕動,並在特定情況下,透過排空腸道內容物來緩解疾病。但其使用需謹慎,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辨證施治,不可盲目使用。

3. 軟堅

玄明粉,歷代醫家多認為其具有軟堅功效,此功效之論述,多見於古代本草書籍。其軟堅作用機理,並非單純力學上的“軟化堅硬”,而是通過藥性作用,改善體內某些病理狀態,達到消除癥結的目的。

《湯液本草》指出玄明粉“味辛甘性冷,則治熱病明矣。兼味辛又鹹,此能潤燥而軟堅也”,認為其辛鹹的藥性,能潤燥並軟堅。 這裡的“軟堅”,應理解為其能消除因熱邪、燥邪導致的組織腫脹、瘀結等病理狀態。 王好古則對其補血功效提出質疑,認為“鹹能勝血,豈能補血哉?”,反映出古人對藥物作用機理的深入思考。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進一步闡述玄明粉軟堅的機制:“辛能散結,鹹能軟堅,兼能潤下,苦能下洩”,認為其辛、鹹、苦三味藥性共同作用,達到散結、軟堅、潤下通便的效果,從而消除體內宿滯、痰瘀血等癥結。 此處的軟堅,指向的是消除積聚於體內的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

《本草蒙筌》言其“風化消輕而不降,乃膏梁家易化頑痰捷方”,說明玄明粉能化解因飲食不節所致的頑痰,此亦屬軟堅功效的一種體現。 而《本草求真》則將其功效與芒硝相提並論,認為皆有“軟堅、推陳致新之力”,但玄明粉較芒硝性緩和。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玄明粉軟堅功效的理解,並非僅僅指物理上的軟化,而是針對由熱邪、痰飲、瘀血等導致的組織腫脹、癥結等病理狀態的治療。 其軟堅作用,是通過藥物自身的辛、鹹、苦等藥性,以及其潤下通便的特性共同實現的。 不同醫家側重點略有不同,但都指向其在治療某些實證疾病上的有效性。

4. 潤燥

玄明粉,古籍中多稱其為潤燥之品,其功效與作用,從多部醫典中可見一斑。

《湯液本草》提到玄明粉「味辛甘性冷,則治熱病明矣。兼味辛又鹹,此能潤燥而軟堅也」,認為其辛鹹的特性能潤燥軟堅,但需謹慎使用,並指出其寒涼之性,非所有燥結者皆宜。此處點明瞭玄明粉潤燥的機制:其辛味能疏散,鹹味能軟堅,整體作用能潤澤乾燥的體質。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進一步闡述:「辛能散結,鹹能耎堅,兼能潤下」,認為其辛、鹹二味能散結、軟堅、潤下,因此能治療燥熱引起的糞結、痰瘀、宿食等問題。 其潤燥作用,並非單純的增加水分,而是透過散結、軟堅來改善體內乾燥的狀態,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本草蒙筌》指出玄明粉「風化消輕而不降,乃膏梁家易化頑痰捷方」,說明其能輕浮上行,化解膏粱厚味所致的痰飲,此處的潤燥,更偏向於化解因飲食積滯所導致的燥熱內蘊。

綜觀諸多古籍記載,玄明粉潤燥的機制並非單一,而是通過其辛鹹寒的藥性,從疏散、軟堅、潤下多個方面來改善體內燥熱及積滯,達到潤燥的目的。 不同醫家對其使用與劑量的理解亦有差異,需根據病症及體質,謹慎應用。

5. 利水消腫

玄明粉,其利水消腫功效在歷代本草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藥性特點,也引發了歷代醫家不少討論。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玄明粉「色瑩白,味辛鹹,沈而降,陰也」,其辛鹹寒涼的特性,能有效治療由邪熱導致的心煩躁,以及五臟宿滯、癥結等。書中指出,玄明粉的辛能散結,鹹能軟堅,兼能潤下,能有效清除體內燥糞、結痰、瘀血、宿食等,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此外,它對於目赤腫痛,也具有良好的療效,因其能散熱結,逐熱血。 其利水消腫的機制,從現代醫學角度理解,可能與其促進體液代謝和消除炎症反應有關。

《本草蒙筌》則簡潔地指出玄明粉「風化消輕而不降,乃膏梁家易化頑痰捷方」,說明其能有效化解痰飲,而痰飲的積聚常會導致水腫。 這與《本草綱目》中提到的「佐以甘草,去其鹹寒之毒」,用於治療三焦腸胃實熱積滯的觀點相呼應,說明在適當配伍下,玄明粉能更有效地發揮其利水消腫功效。

《證類本草》則列舉了玄明粉治療的廣泛病症,其中包括許多與水液代謝失衡相關的疾病,例如五臟祕澀、大小腸不通、三焦熱淋等,間接地佐證了其利水消腫的功效。 雖然不同典籍對其功效的描述和適用範圍略有差異,但都肯定了玄明粉在利水消腫方面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湯液本草》中王好古對其寒涼藥性以及應用範圍提出了謹慎的建議,說明用藥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謹慎判斷。

6. 通便

玄明粉,古稱風化硝,為一種常用的中藥單方,其通便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源於其寒涼、辛鹹的藥性。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玄明粉「辛能散結,鹹能耎堅,兼能潤下」,說明其辛味能散結氣,鹹味能軟化堅硬的宿便,並具有潤滑腸道,促進排便的作用。該書更進一步指出,玄明粉可治療「燥糞結痰瘀血宿食」,直接點明其通便的效用,針對的是因腸道燥結、積滯所致的便祕。

《本草備要》中記載「瀉痢不止,用大黃、玄明粉以推蕩之,而瀉痢反止」,這看似矛盾的現象,實則說明玄明粉能清理腸道積滯,從而改善腹瀉或便祕。 若宿便積聚,即使是腹瀉,也可能並非腸道真正功能正常,而是腸道被積滯堵塞。 推蕩積滯,才能恢復腸道正常運作。

《本草蒙筌》則提到玄明粉「風化消輕而不降,乃膏梁家易化頑痰捷方」,指出其輕浮的特性,適合上焦痰熱的患者,但並未直接點明其通便作用,推測其可能通過化痰、理氣等途徑間接改善便祕。 《本草綱目》則提到,經過多次煅煉並佐以甘草,可以減低其寒涼之性,更適合腸胃實熱積滯者服用,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玄明粉通便功效的認識,主要體現在其寒涼、辛鹹藥性對腸道燥結、積滯的緩解作用上,以及清理腸道宿便,恢復腸道正常功能的能力。 不同醫籍因著重角度不同,所闡述的功效和應用範圍亦有所差異。

7. 清肺熱利咽

玄明粉,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清肺熱利咽之效,多源於其寒涼、辛鹹的藥性及特殊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疏》指出玄明粉「味辛鹹,沈而降,陰也」,認為其能治療邪熱在心煩躁的症狀,並解釋其辛能散結、鹹能軟堅、兼能潤下的特性,有助於清除宿滯、痰瘀血等。針對目赤腫痛,更說明其峻利之性可散熱結、逐熱血,使目病痊癒。 《日華子諸家本草》也記載其能「明目,退膈上虛熱,消腫毒」, 佐證其清熱解毒、消腫的功效,直接作用於肺熱所致的咽喉不適。

《湯液本草》則提出警示,認為玄明粉非所有熱症皆宜,需慎用。其提及玄明粉的寒涼屬性,若非大便燥結、脈滑有力者不宜服用,並批評其被認為能補血的說法有誤。此處說明瞭玄明粉的寒性與其治療熱症的關聯,也凸顯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本草綱目》指出,經煅煉後,佐以甘草,可減低其寒涼之性,適用於三焦腸胃實熱積滯的患者。此處說明瞭炮製方法對藥性影響,以及臨牀應用的靈活性。

綜合以上諸家本草的論述,玄明粉清肺熱利咽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寒涼之性能清熱解毒,辛鹹之味能散結軟堅,潤下通便,從而緩解肺熱引起的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但其藥性峻利,寒涼偏重,應用時需謹慎,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情,辨證施治,不可盲目使用。

8. 清熱解毒

玄明粉,古籍中多有記載其清熱解毒之效,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觀點雖有差異,但古人觀察到的臨牀療效仍值得探討。

諸多古代本草典籍中,都提及玄明粉的清熱功效。《湯液本草》指出其味辛甘性冷,能治熱病,並強調其潤燥軟堅的特性,但同時也警告其寒性,並非所有熱症皆適用。《神農本草經疏》則詳細闡述其辛鹹寒的特性,認為其能散結、軟堅、潤下,藉此清熱解毒,並能治療目赤腫痛等因熱毒導致的症狀。此書認為玄明粉能治療邪熱在心導致的煩躁,並指出其清熱作用的機理是「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日華子本草》、《證類本草》等也記載其能退膈上虛熱、消腫毒,以及治療多種熱毒相關疾病,例如頭痛煩熱、咽喉閉塞等。

《本草蒙筌》則指出玄明粉「風化消輕而不降」,適合治療膏梁厚味導致的頑痰。《本草綱目》提及玄明粉是由樸消煉製而成,並指出經過多次煅煉並佐以甘草,可減輕其寒性,適用於三焦腸胃實熱積滯的患者。《本草備要》則記載玄明粉可與大黃同用治療瀉痢,認為其能清除宿垢,達到通因通用的效果。《本草求真》則將其與芒消相比,認為其功效相似,皆能軟堅、推陳致新,但玄明粉性較緩和,且需注意其可能傷血的副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玄明粉清熱解毒功效的認識,體現在其寒涼的藥性、散結軟堅的作用機理,以及針對不同熱證的臨牀應用上。其應用需謹慎,需考慮病症的寒熱虛實,以及個體差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僅為古籍記載的理論與經驗,並非現代醫學的論證。

9. 清熱瀉火

玄明粉,古籍中多稱其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其作用機理及臨牀應用,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但見解也略有差異。

《湯液本草》認為玄明粉味辛甘性冷,能清熱,但指出其兼具辛鹹,可潤燥軟堅,並非所有熱證都適用,需辨證施治,否則可能傷陰。該書更對其用於補益血脈、治療陰毒等說法提出質疑,認為其性寒,若不配合其他藥物,治療陰毒反而可能危及生命。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藥性角度分析,認為玄明粉性寒而降,能治療邪熱內陷導致的心煩躁等症。其辛鹹苦三味俱全,能散結、軟堅、潤下、瀉下,故可治療五臟宿滯,以及由血熱引起的目疾等。

《本草蒙筌》則簡潔地指出玄明粉能化痰,尤其適合膏粱厚味之家易患的頑痰。

其他典籍如《藥性論》、《日華子本草》、《證類本草》等,也記載玄明粉能治心熱煩躁、退膈上虛熱、消腫毒等,顯示其清熱瀉火功效在多種病症中的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提及玄明粉經過煅煉,佐以甘草,可減輕其寒性,適合治療三焦腸胃實熱積滯的症狀,而《本草求真》則將其功效與芒硝相提並論,強調其軟堅、推陳致新之效,但同時也指出其過度使用可能傷血。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玄明粉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但其寒涼之性,以及使用劑量和配伍,都需要謹慎考慮,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不同古籍對其功效和應用範圍的描述也存在差異,需結合臨牀經驗綜合判斷。

玄明粉的古代典籍


玄明粉的現代功效


1. 通便祕

玄明粉之通便功效,現代藥理分析其成分能透過多重機制發揮作用。「性寒」可能涉及調節腸道微環境,例如抑制異常發炎反應或平衡腸道菌群,從而減輕腸道激惹或過度收縮,使蠕動恢復正常節律。「味甘」則可能暗示其中含有具親水性的多醣或寡糖類物質,這些成分具滲透活性,能吸收水分進入腸腔,增加糞便體積並軟化其稠度,作用類似於滲透性瀉劑。

其「潤腸通便」功效,在藥理上可解釋為:成分通過增加糞便含水量,使其質地變軟,減少對腸壁的摩擦與刺激,降低排便阻力。同時,「促進腸蠕動」則指其有效成分能直接刺激腸道平滑肌,增強其收縮活動,加速糞便從結腸轉運,縮短排便時間。此類機制共同促成了快速且順暢的通便效果。儘管「利尿」非直接通便機制,但透過消除體內多餘水分,可間接緩解與便秘常伴隨的腹脹不適感。綜合而言,玄明粉展現了兼具滲透性、潤滑性與輕度刺激性等多種作用模式的瀉下效果。

2. 促進消化

玄明粉促進消化的現代藥理分析,主要聚焦於其成分對腸道功能的協同作用。大黃所含蒽醌類化合物能刺激腸蠕動,抑制腸道水份吸收,顯著促進排便;芒硝透過其非吸收性滲透作用,將水分吸入腸腔,軟化糞便並增加腸內容物體積,加速通便。兩者共同緩解便秘,從根本上改善消化道淤積。石膏雖非直接通便,但其清熱作用有助於緩解腸道炎症或熱性不適,提供利於消化的內部環境,輔助前兩者發揮功效,整體促進腸道暢通,提升消化效率。

3. 解熱鎮痛

玄明粉的解熱鎮痛功效,據現代藥理分析,主要歸因於其組方中大黃、黃連、黃芩所含活性成分的綜合抗炎作用。大黃中的蒽醌類化合物(如大黃素)、黃連中的小檗鹼、以及黃芩中的黃酮類(如黃芩苷與黃芩素),均為其核心藥效成分。這些成分能顯著抑制體內促炎細胞因子(如TNF-α、IL-1β、IL-6)的產生與釋放,並透過調節NF-κB等多個炎症信號通路,從而減少炎症反應。發熱是機體對炎症或感染的反應,透過抑制這些炎症介質,玄明粉能降低機體的致熱反應,促使體溫調節中樞恢復平衡,達到解熱效果。同時,其抗炎作用亦能減少炎症反應導致的痛覺感受器敏感化,緩解因炎症引起的頭痛、腹痛等症狀,實現鎮痛效益。此複合作用機制體現了多靶點、多途徑的協同效益。

4. 抗菌消炎

玄明粉的抗菌消炎作用,源於其成分複雜的協同效應。大黃所含蒽醌類化合物,如大黃素與蘆薈大黃素,展現廣譜抗菌活性,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及多種真菌的生長,機制涉及破壞細菌細胞膜完整性或抑制其核酸與蛋白質合成。同時,這些成分亦具顯著抗炎作用,能下調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介白素-6(IL-6)等促炎細胞因子表達,並清除自由基。

芒硝主要透過滲透作用發揮功效,能使局部組織脫水,減少炎性滲出液,從而緩解紅腫熱痛,並協助清除消化道內積滯的有害物質,間接減輕炎症反應。石膏在現代藥理研究中證實具有解熱及抗炎效果,能有效降低體溫,並減輕急性炎症引起的局部充血和腫脹。滑石則以其吸附、潤滑特性,減少局部黏膜或皮膚的摩擦與刺激,吸收多餘滲液,保護受損組織,間接輔助消炎與傷口癒合。

因此,玄明粉透過多重機制發揮抗菌消炎作用:大黃直接抑制微生物,芒硝與石膏降低炎症滲出與熱度,滑石則提供物理性保護與吸附,使其能有效應用於多種因感染或無菌性炎症引起的病症。

玄明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溶入湯劑,1.5-3錢。外用:化水塗洗或研細吹喉。

玄明粉的炮製


玄明粉的製作方法

方法一:風化法

  1. 將芒硝放入平底盆內或用紙包裹,露置通風乾燥處。
  2. 令其風化,使水分消失,成為白色粉末即得。
  3. 風化時氣溫不宜高於32℃,否則會使芒硝液化。
  4. 此法所得玄明粉,常因風化不完全而殘留一部分水分。

方法二:加熱法

  1. 將芒硝放入磁盆(忌用鐵鍋)內。
  2. 將盆放在水鍋上加熱,使結晶熔化。
  3. 然後水分逐漸散失,而留存白色粉末。
  4. 水分消失較風化法更徹底。

方法三:傳統制法

  1. 將樸消(芒硝)與皂莢一同浸泡在溫水中。
  2. 濾去渣滓後,將溶液煮至一半。
  3. 將溶液傾入瓦盆,露置一宿,待其結塊。
  4. 再用淨水與蘿蔔一同煮沸,濾去渣滓,再次露置一宿。
  5. 取出結塊,濾乾後裝入紙袋,懸掛在通風處,自然成粉。

方法四:本草蒙筌制法

  1. 將樸消與水一同溶化,掠去油膩,並濾去渣滓。
  2. 將溶液與蘿蔔、冬瓜、豆腐一同煮沸數次,撈去渣滓,並掠去油膩,再次濾過。
  3. 將溶液放入瓦盆,置於星月之下,待其自然生成消芽片子。
  4. 將消芽片子風乾,再將原水煎沸一次,放入瓦盆內,使其再生,如此反覆數次,直至水中無消片。
  5. 將風乾的消芽片子裝入泥裹罐子,周圍放碎炭,封口煅煉一晝夜,玄明粉即成。

方法五:本草綱目制法

  1. 將樸消與長流水一同煎化,濾去渣滓,置於星月下露一夜,去水取消。
  2. 將消與蘿蔔切片一同煮熟,濾淨,再露一夜。
  3. 每消一斤,用甘草一同煎煮,濾去渣滓,再露一夜。
  4. 將消裝入大沙罐,築實盛之,鹽泥固濟,不蓋口,置於爐中,以炭火煅煉,待沸定後,蓋口,再以猛火煅煉一晝夜。
  5. 放冷後,研末,加入生甘草末和炙甘草末,混合後裝瓶備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玄明粉注意事項

  1. 脾胃虛寒者忌服:玄明粉性寒,脾胃虛寒者服用後容易加重脾胃虛弱,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
  2. 虛火動者忌服:玄明粉有清熱降火的功效,但對於虛火動者來說,服用後可能會加重虛火,導致失眠、口乾、心煩等症狀。
  3. 孕婦忌服:玄明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服用後可能會導致流產或早產。

玄明粉相關的方劑


玄明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結膜炎牙齦腫脹痛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丹毒咳嗽嘴裡發苦眼睛紅痛大便秘結腹痛頭痛氣喘口乾疼痛皮膚炎積滯吐血

玄明粉含有的化學成分


無水硫酸鈉(Sodium sulfate (anhydrous)), 芒硝(Mirabilite (Sodium sulfate decahydrate)), 硫酸鈣(Calcium sulfate), 硫酸鐵(Iron(III) sulfate), 硫酸鉀(Potassium sulfat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