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膿化毒散

追膿化毒散

ZHUI NONG HUA D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6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6%
肺經 9%
大腸經 6%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腎經 3%
肝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追膿化毒散中加入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通經活絡,引導膿液排出: 穿山甲性味辛溫,入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排膿之效。其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疏通經絡,並將膿液引導至體表排出,有助於化解膿毒,促進傷口癒合。
  2. 消腫散結,促進組織再生: 穿山甲亦有消腫散結之效,能軟堅散結,消退局部腫脹,並促進組織再生,修復受損組織,有助於恢復傷口功能。

綜上所述,穿山甲在追膿化毒散中,發揮通經活絡、引導膿液排出,消腫散結,促進組織再生的作用,有助於化解膿毒,促進傷口癒合。

追膿化毒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功效。追膿化毒散以化解毒素、引膿外出為目的,當歸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將體內瘀血、毒素引流至患處,加速膿液排出。
  2. 補氣養血,扶正祛邪:當歸除了活血化瘀,還能補氣養血,增強人體抵抗力。追膿化毒散治療的往往是感染化膿的病症,患者常伴有氣血虧虛。當歸的補氣養血作用,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總而言之,當歸在追膿化毒散中的加入,不僅可以活血化瘀,引導膿液排出,更能補氣養血,增強人體抵抗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追膿化毒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引毒外出: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癰疽疔瘡等熱毒蘊結之症,大黃可瀉熱通便,引毒外出,使毒邪隨大便排出體外。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膿腫形成過程中,因瘀血阻滯而引起的疼痛腫脹,大黃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大黃在追膿化毒散中起到瀉熱通便、引毒外出,以及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是方中重要的藥物之一。

追膿化毒散中加入玄明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引毒外出:玄明粉性寒,味苦,能引毒外出,並能消腫止痛。其特殊的吸附性,可將毒素吸附,並隨汗液排出體外,起到化解毒素的作用。
  2. 清熱解毒:玄明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癰疽、瘡瘍等疾病。其能清熱涼血,解毒消腫,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因此,玄明粉在追膿化毒散中發揮着重要的引毒外出和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等疾病。

追膿化毒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化解毒素: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化瘀消腫之效。能有效化解膿液中的毒素,防止毒素蔓延,促進傷口癒合。
  2. 消散腫塊:白僵蠶能軟堅散結,對於膿腫形成的腫塊有明顯的消散作用。其清熱解毒的功效也能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追膿化毒散中包含乳香,主要是因為乳香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炎症的消散,並減輕疼痛。
  2. 引導膿液排出: 乳香辛散,能引導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對於膿腫、瘡瘍等疾病,乳香可促進膿液排出,防止感染蔓延,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乳香在追膿化毒散中起到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引導膿液排出的作用,有助於加速炎症消退和傷口癒合。

追膿化毒散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膿瘡腫痛、血瘀凝滯所致的症狀,可以起到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的作用。
  2. 引導膿液外排: 沒藥具有引導膿液外排的作用,可以使深部膿腫迅速潰破,排出膿液,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深部膿腫,配合其他藥物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避免膿液蔓延。

追膿化毒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引藥上行,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具有通鼻竅、止痛的作用,可引導藥力上行,達頭面部,緩解膿毒所致的鼻塞、頭痛等症狀。
  2. 排膿解毒,消腫止痛: 白芷可排膿解毒,消腫止痛,對於膿毒引起的腫痛、潰瘍等症狀,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此外,白芷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整體療效,協同作用,更好地達到追膿化毒、消腫止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追膿化毒散」主治「一切癰疽瘰疬、便毒,痰火胸緊初起」,屬中醫外科常用方劑,主要針對熱毒壅滯、氣血瘀結所致的腫瘍。

  1. 癰疽瘰疬:多因火毒熾盛,氣血瘀滯,腐肉成膿。此方偏重於初期實熱證,能逐瘀消腫、托毒排膿。
  2. 便毒(下腹或會陰部腫痛):與濕熱下注、氣血瘀阻相關,方中活血通絡兼瀉下,可解局部瘀熱。
  3. 痰火胸緊:因痰熱壅肺或氣滯胸膈,方中僵蠶、白芷宜肺化痰,大黃、玄明粉通腑瀉熱,適合痰熱實證初起。

整體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攻逐膿毒」為核心,適用於實熱瘀滯之證,未成膿可消,已成膿可促其外潰。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攻逐瘀熱

    • 大黃、玄明粉:瀉下通腑,導火毒從二便出,除腸中積滯,緩解熱毒內結(如便毒、胸緊)。
    • 穿山甲:性竄善走,破血消癥,透膿外出,為外科託毒要藥。
  2. 活血止痛

    • 當歸:活血補血,防攻伐太過而傷正。
    • 乳香、沒藥:散瘀定痛,助氣血流通,消腫生肌。
  3. 化痰散結

    • 僵蠶:化痰散結,善治風熱痰核(如瘰疬)。
    • 白芷:辛散透表,化濕排膿,兼引藥上行(針對頭面胸背癰疽)。

配伍特點

  • 瀉下與活血並行:大黃、玄明粉瀉熱通便;當歸、穿山甲活血透膿,適合熱毒與瘀血互結之證。
  • 內外兼治:既清內部火毒(大黃、玄明粉),又散外部痰瘀(僵蠶、白芷),契合癰瘍「內消外透」的治療思路。

綜論:此方側重「通泄」與「破散」,通過瀉火、逐瘀、化痰,達到消腫散結之效。然藥性偏峻,宜於體實證急者,若膿潰後氣血虛弱則需調整配伍。

傳統服藥法


穿山甲3錢,當歸3錢,大黃3錢,玄明粉1錢半,僵蠶1錢半,乳香1錢半,沒藥1錢半,白芷2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淋巴腺炎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追膿化毒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穿山甲3錢,當歸3錢,大黃3錢,玄明粉1錢半,僵蠶1錢半,乳香1錢半,沒藥1錢半,白芷2錢。 主治:一切癰疽瘰癧、便毒,痰火胸緊初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