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溫中丸中加入陳皮,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能理氣消脹,健脾和胃。大溫中丸旨在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而陳皮的理氣功效,能協同其他藥材,促進脾胃運化,使寒邪得以驅散,達到溫中散寒之目的。
- 調和藥性: 陳皮具有一定的香燥之性,可以調和藥材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負擔,使藥效更平和穏定。
大溫中丸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健脾: 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健脾,可祛除脾胃濕邪,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溫中散寒,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 升陽止瀉: 蒼朮具有升陽止瀉的作用,可以提振陽氣,固護脾胃,減少腸道蠕動,從而有效止瀉。
因此,蒼朮在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組成大溫中丸的重要藥材。
大溫中丸中加入厚朴,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降逆止嘔: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大溫中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厚朴能降逆止嘔,緩解胃氣上逆,配合其他藥材溫中散寒,達到治療目的。
2. 行氣消痞:厚朴還具有行氣消痞的作用,能理氣消積,解除脾胃氣滯,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緩解胃脘脹滿、腹痛等症狀,進一步增強大溫中丸的治療效果。
大溫中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消積化瘀: 三稜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消積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三稜,可助於消食化積,緩解胃脘脹滿、疼痛等症狀,同時也能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從而起到溫中和胃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材: 三稜與其他藥材,例如人參、白朮等,協同作用,相輔相成,增強溫中散寒,健脾益氣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大溫中丸中包含蓬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中散寒: 蓬莪朮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消食化積的功效,可溫暖脾胃,改善寒邪引起的脘腹冷痛、食積不化等症狀。
- 行氣止痛: 蓬莪朮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氣血運行,緩解胃脘脹痛、胸悶氣短等症狀。
因此,大溫中丸中加入蓬莪朮,可以增強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客胃等病症。
大溫中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青皮味辛性溫,入肝經,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大溫中丸常用於寒凝氣滯,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青皮能幫助解除氣機阻滯,促進脾胃運化,緩解疼痛。
- 燥濕化痰,健脾開胃:青皮亦具燥濕化痰之效,可幫助排除脾胃濕濁,改善消化功能。此外,青皮還能促進食慾,增進消化,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也有一定的幫助。
綜上所述,青皮的加入能有效提高大溫中丸的療效,使其更能達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健脾開胃的功效。
大溫中丸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微溫,入肝、脾經。其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大溫中丸的主要功效為溫中散寒,而寒凝氣滯常與脾胃虛寒並存,故加入香附可協同溫中散寒,進一步改善寒凝氣滯的症狀。
- 行氣活血,調和脾胃: 香附還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不暢,促進脾胃功能恢復。大溫中丸中常配伍溫陽補氣的藥物,加入香附可使其溫而不燥,補而不滯,更能達到溫陽補氣、行氣活血、調和脾胃的效果。
大溫中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大溫中丸藥性偏溫燥,甘草的加入可以中和燥性,使藥物更溫和,避免燥熱傷陰。
2. 補脾益氣: 甘草有補脾益氣的作用,可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大溫中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證,甘草的加入可以補益脾胃,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進一步提升療效。
大溫中丸中加入鐵砂,並非傳統中藥材,而是利用其特殊的物理特性來提升藥效。鐵砂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增強溫陽散寒之力:鐵砂遇熱易於釋放熱量,與藥物一同煎煮,可以提高藥湯的溫度,更有效地溫陽散寒,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等症狀。
- 加重藥物的沉降速度:鐵砂比重較大,與藥物混合煎煮,可以使藥液沉降速度加快,有利於藥物有效成分的析出,提高藥效。
因此,大溫中丸中加入鐵砂,是利用其物理特性來輔助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大溫中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陳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蒼朮: 健脾胃、祛風寒。
- 厚朴: 行氣消食、止咳平喘。
- 三稜: 活血調經、破癥瘕結聚。
- 蓬莪朮: 散瘀止痛、解毒殺蟲。
- 青皮: 疏肝解鬱、利水通便。
- 香附: 舒緩情緒、調節生理機能。
- 甘草: 補虛益氣、和中止嘔。
- 鐵砂: 鎮靜安神、滋陰降火。
古代功效主治
食積,黃腫,谷疸、酒疸。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多位醫家的論述,可歸納出大溫中丸的主要治療原理如下:
- 祛濕熱: 多位醫家如朱震亨、吳昆等皆指出,黃疸的病因主要是「濕熱」,如「盦曲相似」。大溫中丸中蒼朮、厚朴、陳皮等藥能燥濕健脾,促進濕邪排出。
- 行氣消積: 《醫方考》吳昆指出:「水穀酒食,無非濕化,傳化得宜則治,一或積於中宮,則遏少火,熱而病黃矣。」說明食積是黃疸的重要成因。方中陳皮、青皮、厚朴、香附行氣導滯,三稜、莪朮破積散結,有助於消除食積。
- 疏肝利膽: 黃疸與肝膽功能失調密切相關。青皮、香附疏肝解鬱,鐵砂清熱,皆有助於恢復肝膽功能。《醫方考》吳昆提到鐵砂「一借其兌金之令,以伐土中之木邪,一用其清肅之氣,以除少火之蒸熱也」,也說明了此方對肝膽的調節作用。
- 補虛扶正: 部分醫家如《丹溪心法》提到「脾虛者,以參、朮、芍藥、陳皮、甘草作湯使」,說明在脾虛的情況下,可以搭配補益脾胃的藥物使用大溫中丸,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甘草本身亦有補虛益氣之效。
針對不同證型的應用
- 食積、黃腫: 大溫中丸主要針對食積、黃腫。《仁齋直指方論》指出其「治食積與黃腫,又可借為制肝燥脾之用」。《醫方集宜》也明確記載其「治食積黃腫病」。
- 谷疸、酒疸: 《醫方考》指出此方為「調理谷疽、酒疸之方也」。《丹溪治法心要》亦提到「大溫中丸即暖中丸,治食積黃疸腫」。
- 熱甚者: 可加黃連、黃芩等清熱藥物,如《丹溪治法心要》提到的「熱甚加苓連」,《醫學原理》的「夏加黃連或苦參」。
- 濕重者: 可加茵陳、五苓散等利濕藥物,如《丹溪治法心要》的「濕熱黃疸小便赤澀,茵陳五苓散」,《醫學綱目》的「濕多者,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
總結
大溫中丸是一個以燥濕健脾、行氣消積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氣機阻滯所致的食積、黃腫、谷疸、酒疸等證。其通過祛濕、行氣、消積、疏肝等多重作用,達到恢復脾胃運化、疏通氣機、排除濕熱的目的。在應用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證型,酌情加減藥物,以提高療效。
傳統服藥法
制蒼朮2兩,炒山楂1兩半,川樸1兩,廣皮1兩,青皮1兩,雲苓1兩,炒白朮1兩,醋炒針砂1兩,生甘草梢2錢。
六神曲糊為丸。
每服2-3錢。
《飼鶴亭集方》本方用法:煉蜜為丸,瘦人米飲送下,肥人白朮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溫中丸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溫中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陳皮5兩,蒼朮5兩,厚朴5兩,三棱5兩,蓬朮5兩,青皮5兩,香附1斤,甘草1兩,針砂2兩(醋炒紅)。 主治:制肝燥脾。主治:食積,黃腫。谷疸、酒疸。
大溫中丸,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制蒼朮2兩,炒山楂1兩半,川朴1兩,廣皮1兩,青皮1兩,雲苓1兩,炒白朮1兩,醋炒針砂1兩,生甘草梢2錢。 主治:黃胖水臌,腹膨腫滿。脾虛生濕,濕鬱爲熱,腹膨腫滿,黃腫水臌,氣化不行,飲食衰少。
大溫中丸, 出處:《醫學六要,治法匯》卷六引丹溪方。 組成:香附(醋浸)1斤(春、夏1宿,秋、冬2宿),甘草2兩,針砂(炒紅,醋淬7次)1兩,厚朴(薑制)5兩,陳皮5兩,山楂5兩,蒼木5兩(泔浸),白朮2兩,茯苓2兩,青皮6兩,芍藥5兩,黃連5兩,三棱5兩,蓬朮5兩,苦參5兩。 主治:黃病久者。
大溫中丸, 出處:《醫統》卷十八。 組成:針砂10兩(炒紅,醋淬7次),陳皮5兩,蒼朮5兩,青皮5兩,厚朴(薑制)5兩,三棱(醋煮)5兩,莪朮(醋煮)5兩,黃連5兩,苦參5兩,白朮5兩,生甘草2兩,香附子1斤(制)。 主治:制肝燥脾。主治:疸證。黃疸黃胖與黃腫。虛黃,耳鳴,口淡,怔忡,微熱,四肢無力,怠惰嗜卧,腳軟,脈沉細,或兼食積發黃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